□侯林 侯环
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街僻巷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济南日报》推出《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稿件,9月17日已见报稿件首篇。
花寿山、逯蓉:司里街上二名士
司里街,原名司理街,是济南的一条著名街道。据传明清时期,此街乃官宦居住之地。
●之一,一代良师花寿山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古迹考一》,花寿山宅在司里街。
依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三》“花寿山传”、清代诗人余正酉辑录《国朝山左诗汇钞后集》“花寿山”诗等文献,其生平事迹如下:
花寿山(1779—1858年),字南村,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此后十上公车不第,于是参与大挑考试(清中后期参加会试不中的举人,参加朝廷统一举办的“大挑”,被挑中者可以担任县令、教职等职),得二等,授教职。初选日照县训导,继任平阴县教谕,十余年后,引疾归。
花寿山是颇有实绩的学者、教育家。《历城县志》称其“殚心坟典,尤精诗古文辞,所作论书碑志,皆可传”。坟典,三坟、五典,古代典籍的通称。他深深汲取了自己十次进京赶考不中的教训,下大功夫,尤其精通了科举应试的文章,在教学育人上成就很大。进士马国翰、金寿萱,举人金宝符皆出自其门下。直至晚年,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主讲于济南景贤书院,堪称道咸年间为家乡培养人才居功甚伟的名士。
花寿山心地善良且富于处世经验。余正酉曾说:“愚赋性浅直,南村时切谆戒。历数知交,能以善相劝、过相规者,当推南村为第一。”(见《国朝山左诗汇钞后集》卷十三“花寿山”)他家中不富裕,且父亲早亡,是两房的继承人。他尤其孝敬母亲,不去盲目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自以数十年未离慈亲为乐”。另外,享受自然,消受美景,是他的日常功课,“家在南郭,临水近山,与知交、及门(注:弟子)优游林泉。”怪不得在那样穷困的时代,他能活到80岁的高龄呢。
●之二,知县逯蓉与其同官缪润绂
清光绪年间至民国,直隶东明(今山东菏泽东明县)进士逯蓉安家在济南司里街上。
这是由他的山东同官、临清知州缪润绂的诗作中得知的。
清末民初,缪润绂就住在北邻南护城河的顺城街(半边街)上的缪家花园(他称为潜园)里,该花园依靠中清泉(今一虎泉)而打造。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缪润绂自齐河知县任满归来,先是侨寓济南商埠,后迁居历山门外顺城街。宣统三年(1911年),缪润绂擢临清知州,上任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他于第二年初春离开临清,回济南专意做起寓公。
明清时期游宦山左的官员们,大多会被济南美丽的湖光山色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所吸引,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此时与缪润绂来往最多的便是山东同官,如同样做过山东知县的逯蓉,当时居住在与他一街之隔的司里街上。
逯蓉(1849—?),号镜缘,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历官山东观城、掖县、鱼台、肥城、博山知县。
缪润绂有诗《和逯镜缘蓉题赠潜园原韵》(五首),其二云:卜宅临流幸地偏,碧纱窗外即齐川。画情远让王摩诘,饮兴犹豪李谪仙。浪说隔凡何异梦,竟容投老且凭天。到君住处无多远,巧结莺邻或夙缘。诗后有注:“君寓司理街,即顺城街前巷。”
一门三进士:兴隆甸街金氏家族
县东巷中间偏北,有条东西横穿县东巷的街巷,巷东面的叫县学街,巷西面的叫东西菜园街。东西菜园街的北面,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小街,名唤兴隆店街,过去又名兴隆甸街。这是一条标准的小街僻巷,全长不足百米,宽也只有二三米,街上居民不足十户。然而,就是在这条十分不起眼的小街上,清代嘉庆末年至光绪初年,却出现了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的金氏家族。
他们是金洙与其子金寿萱、其孙金绍庭。
●之一,金洙:廉明慈惠一能吏
据清道光《济南府志·人物九》“金洙传”、宣统《山东通志·人物志十一》“金洙传”、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一》“金洙传”等文献,将金洙生平事迹整理于后。
金洙,字文波,号五泉。济南历城人。原籍浙江会稽。祖父金功发,监生。游幕山东,因以历城为家。父亲金铭,则为候选州吏目。
金洙生有异禀,读书能识大义,探抉其精微,处事则和平有远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选优贡,历任文登、福山、黄县、青城训导。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山东乡试第三人。嘉庆十四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历任深泽县令、清苑县令、保定知府、广平知府、正定知府、天津河间兵备道兼署长芦盐运司、大顺广兵备道、浙江督粮道等职。嘉庆十七年春,因积劳致疾卒于任。
由以上诸种金洙传记,我们可以窥见其为官处世之风采。
其一,勤政为民,仁厚为本。传记中出现数次“平反”字样,一是在深泽县令任上,“旧狱多平反”,一是在保定知府任上,“决疑狱,清釐积案五百余件,平反者十之三”,这要拯救出多少无辜的老百姓呀。在藁城,他率众修城、筑坝以防水患,处处以民生为本。这就难怪他所到之地,民众攀留悬匾,而柩归之日,泣送不绝了。
其二,勇毅多谋,处事干练。金洙有充分的智慧与能力。政务繁剧时,他能以镇静处之。担任清苑县令时,设密计擒逆匪冯克善;任正定知府时,设计捕获晋州巨盗。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亲自督造的浙江海塘工程,这之后,“飓风大作,潮水漫溢,附近田庐一无所损。”
金洙每到一处,心系文化建设,如其在天津道任上,拨款兴建辅仁书院,并亲作《辅仁书院碑记》。
金洙几十年在外宦居,非常思念家乡济南。他用过的幕友大多为济南老乡,如济南醇儒、周乐与乔岳的老师崔云辉(号倬人),便曾“入天津金文波观察幕”。(见周乐《崔倬人先生传》《二南文集卷上》)
金洙为人尔雅温厚,其诗风亦如此。惜乎其诗文集未见著录。王钟霖《国朝历下诗钞》录其诗六首,其《湖上晚归》:最爱明湖晚,烟波冷入秋。光开一轮月,凉到百花洲。偶立桥边静,遥传柝韵周。诗人茅屋近,欲访恐琴收。
情趣自在物象之中。
●之二,金寿萱:士不可辱,浩气长存
金洙之子金寿萱,更是一位英气勃勃的传奇人物。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所记载并加梳理:
金寿萱字慈华,是金洙次子。他少负隽才,工书能诗,善属文。弱冠补诸生(秀才)。道光二十年(1840年),金寿萱乡试考中举人,有见识者都以为他前程远大,不可限量。道光二十七年,金寿萱得会试第148名。廷试时,权贵肃顺监试,以盛气凌驾士子之上,寿萱与之发生抵牾,于是,被诬蔑有“怀挟”作弊行为,交刑部治罪,褫革进士出身,准许复以原名应试。时人都觉得他很冤屈。
金寿萱回济南后,母犹在堂,于是他专意奉养母亲,教育子女,彻底断绝进取、做官的想法。遇到济南地方上有大事,当局力邀他相助,他任劳任怨。咸丰同治年间,捻军两次窜扰山东,省城戒严,金寿萱赞助团防事宜。直到建修石圩,朝夕督工,务期坚固,使得桑梓得以保卫。
金寿萱博涉群书,平日经常手执一卷,闭户不闻外事。他喜欢诱掖后进,勤恳无倦容。有延请他主书院讲席者,皆谢绝不应。如此优游林下者数十年,济南人无不景仰其行止而悲其遭遇。
●之三,金绍庭:有志者事竟成
金绍庭(1839—?),金洙孙,字叔寄,号菊篪。生父为金寿萱,过继于金洙长子金凤藻。凤藻为道光壬辰(1832年)科副榜。历任四川奉节、巫山知县。
据《历城县志》,绍庭幼聪颖有志气。同治元年(1862年),金绍庭乡试中举。选巨野县训导。又因其父寿萱不以功名终,尝与诸兄弟约曰:“吾兄弟读书必当力求上进,方足为严亲吐气。”光绪三年(1877年),绍庭果成进士,人以为有志竟成,其中亦有天道云。金绍庭后来任河南延津县知县,以明敏称。
舜井街上有武震
武震诗《明湖春柳四首》
据宣统《山东通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武震传”,武震《赐庆堂文稿》《诗稿》,劳乃宣《湖北汉黄德道武公墓志铭》,孙纪云《赐庆堂文稿·序》,孙葆田《皇清诰授荣禄大夫二品衔前湖北汉黄德道武公墓表》等,将其生平事迹整理介绍如下:
武震(1833—1893年),字峙东,一字耜东。自幼聪慧,七岁能做文章,十六岁成为历城县学的诸生(秀才)。咸丰八年(1858年)考中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考取内阁中书。同治四年以二甲三十四名高中进士,用为吏部文选司主事,这是一个掌全国官吏选用,权势最重、升迁最快的衙门,放着如此的“肥缺”不顾,而武震却要求改官知县,何故?其同科进士孙纪云道出其中奥秘:“榜下得吏部,以家贫改铨知县”,原来是武震年少丧父,老母在堂,家境贫寒,必得养家糊口。
武震被选授四川巫山知县。该县土地贫瘠,世风浇薄,民众喜好诉讼,武震到任后,“教养兼施,循声大著。”(《墓表》)民风亦逐渐开化。巫峡有坪龙坝,滩流湍急,经常毁坏船只。武震亲临考察,度量尺寸,凿宽了外口,使得行船旅人安全行驶。
光绪七年(1881年),武震官湖北盐法武昌道,其后,调汉黄德道。盐法道兼辖武昌一府,而汉黄德道除了权关税、主交涉外,兼辖三府。昔日的这两类道员,大多只是办理盐法和关税的本司事务,而对所辖府县的事务,甩手不理,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武震却说:吏治的好坏是老百姓能否生存的基础。因而命令下属不断督察所辖府县的情况,倾听民众呼声。
比如,他在湖北盐法武昌道任上,当时,武昌土匪猖獗,经常闹事抢劫,民心惶惶。武震设计捉拿土匪首领,解散其胁从人员。又进一步设计出消除盗匪的措施,使得从事土匪行当的“人皆归业”。
汉口为湖北重镇,与武昌相对,中间隔着大江,商贾与人员往来,一般都要乘坐小划子渡江,常有船翻人亡的危险。武震拿出自己的收入造了一个官渡大船,以渡来往民众,并且又酌情筹款,使得此种大船能够永久存在,两岸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感念武公德政。
光绪十年冬,武震调汉黄德道,权关税、主交涉,责任重大。当时,汉口通商已20余年,交涉官员以积贫积弱之国力,与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人打交道,十分不易。武震写有《与洋人交涉记略》一文,详细记录了他与英国领事交涉的经过。
英国领事阿里巴什德是个中国通,他倚仗国家之强,盛气凌人。当时,德安恰巧发生毁掉洋房的教案,英领事以此百端要挟,死缠烂打,武震据理力争,不卑不亢。英领事告状到总督衙门,以总督之命来压制武震,武震依然不为所动。最后,在事实面前,英领事感受到武震的诚意,于是“笑容可掬,婉声而对曰:‘自知办错,望大人包涵’。”一场风暴戛然而止。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武震引疾告归,总督、巡抚及湖北各级官员再三挽留,但武震归心已决。于是,督抚入奏朝廷,盛称其贤。武震登上归舟,却突然遭遇火灾,行李几乎全被烧毁。汉口人感念他的施政,立即相率为他凑钱,但他分毫不受。他与汉口渊源深厚。汉口多火灾,他曾捐出自己的收入,组织水勇救火队数百人,分驻防救,鄂民深感其德。
武震与济南老家的情缘,极为深厚。他20余年在外为官,无时不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泉湖。归来之后,他又为济南的民生与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武震回济南后,倡立“历城文社”,暇则觞咏湖山,为人慷慨好施,资助友朋,不计较自己得失。他还出资重修黑虎泉祠(吕祖祠)、庙(元帝庙)、亭(半舟亭)、桥(石桥),使之美如仙境。
武震于济南,其可大书一笔者,还有其对于济南围棋事业的贡献。
武震好棋,且棋艺精湛。然武震不以自我娱乐为满足,而是思考济南围棋之发展。光绪年间,周小松是名震全国的国手。为了济南围棋事业的发展,武震特出资邀请周小松来到济南,在自己家里舜泉之上设立棋馆,教授围棋。周小松为济南培养造就了一批新手,如朱淑文、王衡秋等。此外,周小松还与武震合编了《新旧弈谱汇选》一书。武震还出资用上好的宣纸木板印制周小松与京师围棋名家的对局。济南的围棋事业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门风雅,三代功名:所里街上柳氏家族
柳文洙会试朱卷
所里街,东起太平街,西至南门大街,南邻仁里街、三义街,北为司里街。
200年前,所里街上有柳氏家族,自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在不足50年的时间里,柳门祖孙三代,出了一名进士,四名举人。
●之一,柳培和、柳毓和:绩学兄弟喜同榜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山东乡试揭榜,来自济南府历城县所里街的柳氏兄弟双双考中举人。哥哥柳培和中四十一名,弟弟柳毓和中四十四名。
这不是偶然的。
在此之前,二柳的家庭没有显赫的背景,父亲柳芳为太学生,未入流。因之二柳之成功,全靠个人发奋,自学成才。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对于柳氏兄弟有这样一段记载:
柳培和,字荫堂,道光十九年与弟毓和同举于乡。培和敦朴好学,手不释卷,治家严而有法。毓和,字陶门,性慷爽,有才思,论议善持平。兄弟皆学识渊博,有名于时。两应礼部试,都没有考中,遂闭门讲学,前后成就多知名士,师传之盛,一时莫及。著有《棣萼轩诗文集》,藏于家。
柳氏兄弟两考进士不中,选择闭门讲学,造福乡梓甚大。同时,柳毓和还是一位家庭与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大师”:“每乡里有争,毓和至,一言而解”,由此可见柳氏一家的生活智慧,照见济南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文化传统。
●之二,柳文沅:“三难”之良师
据柳文洙会试朱卷,柳培和有子六人,为文澍、文湘、文沅、文灃、文洙、文泗。
其中最为出色者为文沅与文洙。
柳文沅,字荆川,号芷香,咸丰五年举人,官寿光教谕。
柳文沅性宽厚。在笔者看来,是一位罕见的“三难”人物。
何谓“三难”,即有三个方面,除他之外,别人很难做到。
其一,不贪财,放弃家产。《历城县志》“柳文沅传”称其:幼承家学,性孝友。亲殁,产尽归兄,而己一无所取。虽环堵萧然,处之怡如也。放弃家产,并非自己富有,而是舍己而为亲情也。
其二,性宽厚,不欺家僮。《历城县志》写柳文沅:生平无疾言遽色,家僮尝进菜羹,失手污衣,徐问曰:“得勿伤手乎?”其性量夷粹如此。人们往往欺软怕硬,尤其喜欢欺负穷人,柳文沅对待下层人如此宽厚细致,尤难!
其三,“宁人负我,勿我负人”。《历城县志》记载:(柳文沅)常自言:“处世宁人负我,勿我负人。”设帐授徒,随其才之高下,循循善诱,凡一经及门,均不愿从他师。任教谕日,接见诸生,以实学相砥砺,诸生翕然乐从。未二年,遘疾殁。诸生哭送者数百人。徒弟一旦从师于他,便不会再改变。如此胸怀之师尊,实在罕见。
柳文沅著有《训蒙臆说》《经史选腴》《芷香时文存》《芷香试律诗存》。
●之三,柳文洙:狂士与奇才
据宣统《山东通志·人物志十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柳文洙传”等文献:
柳文洙(1838—?),字道源,号如荃,又号鱼筌。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乡试第三名。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以知县分发四川,办理鹾务,举办荒政,迭著成绩。不久,文洙补开县知县,调任岳池。后历充己卯、戊子、癸巳同考官,以卓异荐。然而,却遭遇嫉妒者,因此,聪明的文洙急流勇退,辞官回乡。辞去官职后,徜徉于济南湖山之间,以书画自娱。著有《小仁在堂试律诗存》《如荃诗文存》《喜猎偶笔》《雕虫要语》《鱼筌试律诗续存》《晚学斋古文诗存》等。
柳文洙是有名的书画家。济南“龙洞山,山上有东西二洞……东洞在万仞绝壁上,邑人柳文洙镌书‘壁立千仞’四字,为历城名胜之一”。(《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四川奉节,亦有其大字石刻“开辟奇功”。
●之四,柳廷诏:任《山东通志》分校
柳文沅有子,名柳廷诏,字丹臣,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官两淮盐大使。曾任宣统《山东通志》分校,临清丹丞中学堂教员。
依然与文史、文化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