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他们,告诉他们土地上发生了什么。总得有人告诉他们……我小的时候,报春花遍地都是,剪秋罗随处可见,山坡上危崖高耸,巉岩间百里香传芳,花丛中蝴蝶翩翩。米诺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在潭水中往复穿梭,划蝽在水面轻盈地滑行……可是你们却再也看不到这些美好的景致了。”
这些话,是英国山区农民詹姆斯·雷班克斯的肺腑之言,近日,雷班克斯的《英伦牧歌》由东方出版社引进出版。一曲由文字谱写的“英伦牧歌”,让人感受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诗意。
传奇农民
雷班克斯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民,他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山区农民,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山区农民。
詹姆斯·雷班克斯出生于1974年,他的家族世代耕种于英国北部湖区达六百年之久。他从小跟随祖父学习种地,也是一个辛勤劳作的农民,十五岁辍学务农,却从未放弃学习。二十三岁时,詹姆斯·雷班克斯考入牛津大学研修历史。当时,他也曾尝试在“更为广阔的世界里营谋生计”,却发现那“其实就是经常盯着电脑干别人吩咐的事情”,“不但要长年累月寄身于办公室的隔间之中,还得忍受赶乘火车而或挤乘公交上班下班的漫长乏味”,于是毅然返乡,回到农场安身立命。如今,他已成为拥有世界影响的农民、赫德维克羊育种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专家和优秀的作家。从2015年开始,他先后出版《牧羊人生》《赫德维克羊牧养图解》和《牧人眼中的古老原野》,作品译为十几种文字,行销全球。
他的新作《英伦牧歌》荣获2021年英国自然与旅行写作至高奖——温赖特奖、获评《星期日泰晤士报》2020年度最佳自然书籍,以及《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的年度最佳图书。
《英伦牧歌》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描绘了作者的家族六百年据土谋生的全景画卷,阐述了他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刻反思。不仅诗意地呈现了英伦北部古老农耕的最后时光,还忠实地记录了百余年来资本和“现代化”侵入农耕之后,农民们的真实伤痛、迷茫,以及面临的变迁和挑战。通过雷班克斯的实际经历,我们得以窥见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不假思索地蹂躏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笔下实景在英伦,映射的痼疾却在全世界。它是写给一个我们已经失去的旧世界的赞美诗,也是敲给当代农业产业的一记警钟。
该书译者仲泽认为,本书“意旨显豁却话题开放”,除了农耕变迁所致的食品安全,作者笔下的乡野景致也会让中国读者为之心动,“至于作者如何厌弃伦敦的都市生活,如何告别赶公交挤地铁的上班生活,最终返乡务农,找回自我,相信中国读者在阅读之际也会掩卷沉思,心有戚戚”。
多重视角
《英伦牧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雷班克斯将农民的真情实感、牛津毕业生的卓越见识、联合国专家的全球视野以及作家的文学才华完美融合,以多重视角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全面的农业叙事框架。
作为农民,雷班克斯世代居住在英格兰北部的湖区,对土地有着刻骨铭心的情感。他深知农耕的艰辛与喜悦,他的笔下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坚守。在《英伦牧歌》中,雷班克斯描绘了与土地的亲密无间,以及对古老农业景观的深情回忆,让读者感受到“与田野浑然为一”的农夫情怀。“祖父赶着马儿,手扶耕犁,对世界的感受跟坐着拖拉机的晚辈有所不同。他对家中的土地了如指掌,好像那就是他四向延展的身躯。土中埋有石块,犁铧便会为之一震,那种感觉既在手上也在脚下。”这份深切的体会,是现代都市人不曾拥有的,却在书中得以清晰展现。
牛津大学历史学背景赋予雷班克斯卓越的见识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将家族六百年的耕作历史置于英国,乃至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他以学者的严谨态度剖析了现代农业对土地的侵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雷班克斯把过去40年的农业变革描述为“一个激进的、欠考虑的实验”。他的教育背景让他能够跳出传统农民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雷班克斯在《英伦牧歌》中展现了对全球农业问题的关切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他将个人经验与国际视角相结合,提出了对农业现代化的反思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与此同时,雷班克斯的作家身份为《英伦牧歌》增添了文学魅力。他以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对土地的深情、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农业现状的忧虑融入文字之中。该书的翻译仲泽就表示,《英伦牧歌》既有白描,也有彩绘,语言十分优美,比如:“太阳冉冉而起,顷刻之间曙色满窗,头顶的橡木屋梁一派银灰,将三角形暗影投射在灰泥粉屋顶之上。日光好似从金色的蜜罐倾泻而出,室内大放光明,一片辉煌。”此外,本书首章通过“忆旧”忠实记录了役使畜力的传统农耕,作者笔下的所有场景大家都十分熟悉,诸如祖父如何把粪堆打理得边沿整洁,如何赶着马儿,手扶耕犁,在犁沟中“深一脚,浅一脚”往复来回,割除蓟草时又如何坐在地头,从口袋中掏出磨石,啐上唾沫打磨镰锋,等等。而让仲泽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磙压麦田之际,将前方的一窝鸟蛋小心翼翼地兜进帽子,压过之后又在原地拱出小坑原样放回的形态:“破壳不久、尚未离巢的田间幼雀听到响动以为妈妈回来,就会张嘴要食,目睹此景,他会一一抓起喂点唾沫,原样放回。”仲泽认为,雷班克斯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也能体会到深层的社会与哲学思考。
重写牧歌
一切农事活动无不受制于所处的时代,由不事稼穑的强势群体操控左右。当资本的触角伸向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便伴随着争议与反思。书中雷班克斯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农业景观发生的剧变:“农民们压平了树篱,毁坏了田地里的土壤,陷入了追逐更高收益的陷阱,因为他们被要求这么做。结果是获取到了廉价的食物,却窒息了支持生产的自然环境,以一个无法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的瘫痪为代价。”
雷班克斯犀利地指出,农业的现代化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受制于资本逻辑的一场变革。大型农业公司利用工业化模式搜罗资源,试图将古老农耕的遗产据为己有。追求高效的现代农业,往往牺牲了生物多样性,导致了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而这一切的代价,最终由农民和自然承担。
雷班克斯在书中表达了对环保窘境和食品安全困局的深切担忧。他指出,现代农业模式下,看似丰饶的食物产量背后,隐藏着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农民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丧失了与土地的传统联系,而消费者则面临着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
在《英伦牧歌》中,雷班克斯不仅提出了问题,更给出了行动的方向。他认为,人类应当摒弃追求廉价食品的观念,转而支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他提倡传统技术和古老观念的回归,如轮作经营、混合耕种,以及明智的经营策略。通过这些方法,人们不仅可以保护土地的肥沃,还能维护河流的清洁、湿地的完整,以及森林和荆棘的繁茂。
雷班克斯倡导保留农业多样性,认为这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他呼吁保护传统农耕,鼓励农民在经济与生态之间寻得平衡,探索既能耕田养家又能保护土地的两全之策。因此,《英伦牧歌》也是对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探索。雷班克斯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农业的可持续性,以及在资本和技术主导的农业体系中,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和土地的健康。
当无数乡村变为荒村,当很多我们儿时见过的物种逐渐消失,当我们为吃下的一口食物是否影响健康忐忑不安,当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当我们的孩子再难找到一条洁净的小溪嬉戏,当我们艰难地戴着口罩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每个人,都会被雷班克斯笔下的文字和他的思想深深触动,他所写的故事,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