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盛夏图》尺寸:(580X368)cm
代表作《松鹰图》尺寸:(150X100)cm
编者按 历时两个多月的“赤子雄鹰·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25周年艺术展”日前在市美术馆圆满落幕。展览自开幕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近6万名观众,网络点击量突破5000万次,社会反响热烈,成为今年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大盛事。
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李苦禅先生的卓越才华,不仅是对这位艺术巨匠一生成就的一次全面回顾和展示,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和传承。
展览结束后不久,记者通过徐悲鸿艺委会联系上其子李燕,通过他的讲述,重新梳理并再次感悟李苦禅先生坎坷而传奇的一生。
晚年李苦禅
《缤纷红于二月花》
画坛苦行僧,初识徐悲鸿
李苦禅是现代著名书画家、美育教育家,以大写意花鸟画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苦”字来概括,但他又是幸运的,在最落魄的时候,遇到徐悲鸿、齐白石等艺坛翘楚,并成为相知相惜的知己。
时间追溯到1918年夏天,时年19岁的李英杰(李苦禅曾用名)只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北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偌大的北京,竟无安身之处。后来,他在西四白塔附近的慈音寺寻得住宿,在这里住宿不仅不要钱,还可以从舍粥棚里取粥度日。
那时,一张板凳就是他的床,脚上的鞋脱下来就是枕头。虽然苦,却很快乐,因为他在这个城市有了容身之地。住的问题解决了,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没有具体的方向和目标,他只能用最笨的办法,逢人就问:“哪里可以学画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打听到在北京大学有一个新型的研究绘画艺术的美术团体,由蔡元培发起,徐悲鸿担任导师。
李苦禅就这样认识了年长他4岁的徐悲鸿,并参加了由徐悲鸿主持的研究会,开始免费学习素描,这为他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海无涯,同道情深
徐悲鸿从李苦禅的作品中看出这个比自己小4岁的学生身上有着不俗的绘画天赋,只不过现阶段还只是一块璞玉,尚需名师雕琢。于是他真诚地告诉李苦禅,“如果想在国画界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让国画名家指点一二。”这话为后来李苦禅拜师齐白石埋下了伏笔。
有了伯乐徐悲鸿的赏识,特别是在其“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艺术思想的深深影响下,李苦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艺术天赋,如鱼得水,绘画技艺也迅速提高,开始在画坛上崭露头角。
日积月累、笔耕不辍,李苦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他的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意境深远的特点,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某些元素和技法。这种风格使得李苦禅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不仅在艺术上倾囊相授,在生活上徐悲鸿也给予李苦禅极大的关怀和帮助。他了解李苦禅的困境,顶着压力将李苦禅的夫人安排到学校医务室工作,以增加一份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
徐悲鸿和李苦禅同道间的深厚情感,成为他们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徐悲鸿去世后,李苦禅写了一篇文章《活着,就要一意孤行:回忆徐悲鸿》,以此来表达怀念之情。
苦就是禅,“苦禅”的由来
“苦”这个字对李苦禅而言刻入骨髓。1899年1月11日,他出生在山东高唐县李奇庄的一户农家。虽家境贫寒,但在故乡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对画画情有独钟。
在北京初学画画期间,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为了赚钱糊口,李苦禅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去拉洋车。当时在北京繁华的前门一带,有很多以拉洋车为生计的人一早就在那里等生意,为了不与这些穷兄弟抢生意,他就去当时还很偏僻的海淀接活。
他的清苦与窘迫被一位叫林一庐的同学看在眼里,赠他“苦禅”的名字。苦,如他苦难的经历;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李苦禅觉得“苦禅”二字形容自己十分贴切,便欣然接受,从此改名为李苦禅。
吃得苦中苦,方悟画中禅,李苦禅,用他的一生来诠释着这几个字的深意。
采访中,其子李燕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告诫我们干艺术是苦差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有成就的文化人大多出身贫寒。怕苦,是不行的。”“父亲有时出去画画,只带块干粮充饥,一画就是一整天。”
苦,是大师李苦禅生命的底色。
写意花鸟画大师的魅力
作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大师”,李苦禅用一支中西合璧的画笔,开辟出大气磅礴、气魄慑人的大写意中国画的新天地。
齐白石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别人得我手,苦禅得我心。”徐悲鸿称赞李苦禅的画:“天趣洋溢,活色生香。”
李苦禅的作品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实践中出新。他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八哥、鸬鹚、鹰等为创作题材,尤擅长画花鸟和鹰,他笔下的鹰眼睛棱角分明,洋溢着一股逼人的英武之气,被公认为是难得的画中精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具有笔墨厚重豪放、气势磅礴逼人、意态雄深纵横、形象洗练的鲜明风格,呈现出自由挥洒的笔墨韵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大”是李苦禅绘画显著的特点。年过八旬时的李苦禅仍旧笔墨老辣,笔力遒劲,他那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松鹰图》《盛夏图》以及《墨竹图》《劲节图》,震撼了世人。
李苦禅笔下的鹰,夸张变形极具个人风格,可谓一绝,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齐名,成为近现代画坛中最具影响力的个人代表题材之一。
他晚年的画风更加质朴、雄浑、豪放,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深受后人敬仰;他的笔墨挥洒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画大师,一生爱国
1937年,北平沦陷。夫人李慧文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苦禅生性正直,遇强敌也不屈服。在敌伪时期他不肯到当时的汉奸组织任职,暗地里却协助八路军做地下工作。”
抗战期间,李苦禅借助自己绘画的特长,帮助一些有志之士变换身份,成功转移到根据地延安。他还主动承担起情报收集工作,为抗日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情报。
1939年5月13日,李苦禅因掩护战友被日本人逮捕,关押在沙滩原北大红楼地下室里。在那儿他受尽严刑拷打,被灌辣椒水、压杠子等,但他宁死不屈。
当时李苦禅已是社会上有名的画家、教授。日本宪兵没从他口里得到什么,又没抓到实证,不便定罪,1个月以后便释放了他。
被释放后,带着一身伤痛的李苦禅仍以卖画的钱暗中支持抗战。一次,前门商号要订100个扇面,但只给了3天的时间。李苦禅为了能按时交付,只睡了一个晚上。以他的性格,特别讨厌重复画同样内容的画,然而非常时期,他只能委曲求全。他说:“还考虑什么为艺术而艺术,赶快把画儿卖出去了,我有了钱,就可以援助地下工作。”
他常告诫学生:“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所谓人格,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把爱国放在第一位。
李苦禅认为文物的最终归宿是国家,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传承,并从中体悟到先人的文明与智慧;另一个作用是作摹习的教材。他说:“个人收藏的目的是保存,而不是据为己有,或转手获利。”
在他去世3周年时,夫人李慧文代表全家将他的作品还有其珍藏的文物400多件,以及生活、工作用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后来,又捐出藏品100多件。
1983年,李苦禅先生逝世,享年84岁。回望李苦禅先生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是相辅相成的,他用画笔描绘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