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文韵风范”研究成果发布会现场
9月22日,“吴伯箫文韵风范”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活动中心召开,重点对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历史定位、散文主张、散文特点、精神风范等作出统一的规范表述。这是该研究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的重要成果展示,也是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市内主要新闻媒体及垂杨书院、莱芜区作协、莱芜区散文学会等应邀参加发布会。
“吴伯箫文韵风范”的正确表述及依据
吴伯箫是公认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然而,一直以来,对其评价用词并不一致,还有一些重要方面没有概括和推介。鉴于此,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了专项专题研究,并最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概括为“吴伯箫文韵风范”。
首先,明确“吴伯箫文韵风范”基本表述。关于吴伯箫的历史定位是:吴伯箫,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当代文坛的一面红色旗帜。长期从事教育和教育出版工作,创作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和正能量的文学精品,为培育人才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吴伯箫的散文主张是:1.散文是清淡而淳朴的文体,不应追求轰动效应;2.不主张作家和作品排名,提倡辩证观点,让优秀作品各有千秋、丰富多彩;3.必须重质量、重风格、重特色,力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关于吴伯箫的散文特色是:1.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善于在平淡中发现美;2.语言朴实无华、洗练酣畅,浅语皆藏深意,淡言均有色味;3.运用娴熟的白描手法,记录生活和情感,纯粹而真挚,情景相融;4.题材丰富,不拘一格,清新脱俗,自然天成。关于吴伯箫的精神风范是: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崇尚布衣精神的平民意识;诚恳朴实、表里如一的优良品格;乐观向上、努力奋斗的豪迈气概。
其次,阐明“吴伯箫文韵风范”的主要依据。其中,重点提及了吴伯箫对散文的主张,这是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石英提供的。2020年10月,石英应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邀请来到莱芜,在吴伯箫文学馆作报告,专门谈到了他当年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题采访时,吴伯箫提出来的,可谓“吴伯箫散文主张”的第一手材料,非常珍贵。值得一提的是,散文及其作家不排名次、作品要注重风格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令人耳目一新。而对吴伯箫散文特点的概括,是采百家之长、纳百家之言。这方面有着高度共识。而且,非常契合其散文主张,可见吴伯箫是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
概括吴伯箫的精神风范,也是有具体参照的。除了公开的吴伯箫本人的事迹外,提到了吴伯箫对布衣精神的情有独钟。还有在《吴伯箫散文选》中,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作序,有“他为人诚恳朴实,表里如一,是全社同志共有的印象”,是对吴伯箫的中肯评价。可见,吴伯箫颇具人格魅力和良好风评。
征集活动得到众多专家首肯
再次,解说“吴伯箫文韵风范”的征集优势。这次征集活动依据尊重权威、洞悉主角、兼容并蓄、以“我”为主的原则,彰显了活动的开明开放和掌握主动。征集四原则,实际也是吴研会的四大捷径和优势。吴研会具备资料充分、顾问高端、人脉广泛、人才济济等优势。特别是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吴研会的成立地和办公地都在莱芜的汶河岸边,是吴伯箫的出生地,是研究吴伯箫的“主场”和主阵地。吴伯箫的散文,尤其是早期散文的素材,很多都是写的家乡事。至于他出身的家境、毅然解除包办婚姻、与外甥的书信往来等,作为故乡的公益组织,吴研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得还是很深入的、全面的。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无可取代的。吴研会头顶和享有吴伯箫光环,理应深挖内潜、竭诚奉献。
2024年1月22日,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开年工作会议召开,对征集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4月5日,发布“有奖征稿启事”。之后,根据收集整理,形成初稿,在吴研会会长群里酝酿,征求意见,最后确定了基本表述内容。“吴伯箫文韵风范”表述语定稿后,组委会寄发给几位著名作家、文学专家。中国散文学会主要创办人、《散文》月刊原主编、已90周岁高龄的石英,对征集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你们研究会做了一件大好事;对吴伯箫先生的评价中肯而明确,我是完全赞同的,并将继续认真体会与学习,与诸君共勉之。”文学博士后、山东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逄金一高度评价这项活动,认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开风气之作”。
在成果发布会上,宣读了石英的复信和逄金一的评语,通报了对两位同志颁发特别贡献奖的通报,会长侯训惠作了题为《坚守办会宗旨 勇立时代潮头》的成果发布报告。侯训惠表示,研究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众多成果,今天发布的“吴伯箫文韵风范”表述语,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成果。这次征集活动是为了“抛砖引玉”,旨在践行“探究吴伯箫创作风格 追缅吴伯箫家国情怀”的办会宗旨,大力倡导和弘扬吴伯箫文风文脉和精神风范,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毫不夸张地说,吴伯箫的散文,是一个时代的坐标和高地,教育影响了几代人;而吴伯箫的精神风范,核心是“知行合一”,令人感佩和敬仰。我们全社会特别是文学艺术界,要赓续“吴伯箫文韵风范”,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