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民从招远老家带来烟台老白干、水果等,计划带到大伯王云堂烈士的墓碑前。
来自威海文登的蔡新建带着看上去锈迹斑斑的农用工具,准备放在大伯蔡正亭烈士的墓碑前寄托思念。
76年前的济南战役,英勇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为最后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是战士,也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每一个战士背后,都有亲人的记挂和思念。
9月24日的立碑仪式,是111个家庭的圆梦时刻。一次又一次寻找,只为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从前,无名烈士的亲人也曾来济南寻找,但有的没有找到消息,失望而归;有的只找到了名字,却没有找到埋葬地,更没有找到墓碑。
这一次,无名烈士找到了名字、找到了亲人,他们的亲属来到济南,见证立碑仪式,多年夙愿,终于实现。最想告诉烈士“我们过得都挺好”
家乡的大虾、苹果、石榴、月饼,还有家中的白酒……9月23日,刘在日烈士的女儿李瑞美和她自己的女儿李金艳,带着家乡的特产,从烟台蓬莱大辛店镇川李村来到了济南,为了在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日这一天来到英雄山,来到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去祭奠素未谋面的父亲和姥爷。
出生3个月,父亲就牺牲在了战场,76岁的老人李瑞美这一生都没见过自己的父亲。
来济南这一天,她特意穿了一件新衣服。她的女儿说,来济南前,母亲天天看父亲的烈士证,几乎天天都睡不着,她还以为自己的母亲生病了,要带她去看看,“但她自己说,就是盼着这一天,想得睡不着也吃不好。”
没有见过父亲,也不知道父亲的安葬地,这成了老人一生的牵挂。儿女们心疼她,想要为她了却这桩心事,去年10月,李金艳和母亲到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当时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还登记了我们的信息,说正在通过烈士的DNA进行比对寻找,但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我姥爷。”说起这些,李金艳眼中含泪,十分激动。
李瑞美老人说,“我从来不看战争片,我老伴在的时候,都是他看,我从来不看。”看到里面打仗的情景,尤其是有战士牺牲的场景,都会让她想起自己的父亲,感情上受不了。
“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向风而行》,喜欢看这部电视剧,是因为里面有个演员叫王凯,长得有点像我爹爹,这个电视剧演一次我就看一遍,就会想起我的爹爹。”
“大虾是我们家乡特产,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月饼象征团团圆圆……”李金艳说,到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到了姥爷的墓碑前,自己最想说的就是现在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好了,让姥爷不要担心,以后清明、过年,都会来这里看望他,“在我母亲有生之年,能圆了她一生心愿,我也不再遗憾了。”
阔别76年终于要“见到”父亲了
今年1月12日,当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组通过电话联系到隋美荣时,她先是惊讶,随后是不停啜泣。已经年过七旬的她没想到父亲就安葬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76年了,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
“我对他没什么印象,那时候我太小了。”隋美荣对于父亲的印象大部分来自母亲的描述:个子很高,长长脸,念过几年书,非常正直倔强,人很善良。
母亲还告诉他,父亲当兵走了,在部队里是个排长,“当时打仗,一个大炮下来,一伙人都被打死了,我父亲就在里面,他就是那么去世的。”隋美荣回忆过去,眼眶不停泛红。“前几年,大儿子带着我们俩去济南,在解放阁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他们说我父亲应该安葬在了英雄山,但是去找了没找到。”
今年9月24日,英雄山上,将再次为111位第三批寻亲成功的济南战役无名烈士立起丰碑。
自从得知这个消息,姜明华很是激动。9月23日一大早,她收拾好早已准备好的行李,拉着老伴董怀华的手,踏上了去济南的动车,这一次她要和父亲“重逢”。
“我拿了满满一兜子东西。”姜明华拿着黑色帆布包给记者看,“都是家乡特产,我儿媳妇准备了9个盘子,都带着了……”这一次,除了他们老两口,还有姜明华的小姑小叔以及两个儿子,“我们家人多啊,本来外甥也想来见见姥爷,我没让他来。”
“当时父亲参军走了,母亲一个人拉扯我长大,受的苦太多太多了……”回忆过去,姜明华流下了眼泪,“她一直念叨我父亲,我小时候天天给我讲我父亲的故事,每年过年都给父亲烧纸,去世之前还一直提父亲。”
想让大伯也尝尝来自家乡的“味道”
“这次来济南,我特地在村里的商店买了一瓶烟台老白干,让我大伯‘尝尝’来自家乡的味道。”下午5点多,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来自烟台市招远市齐山镇的王顺民到达济南,他们的大伯烈士王云堂在76年前的济南战役中,作为炮兵排排长牺牲在攻城战中。
王顺民说,大伯参军时只有21岁,牺牲时也不过25岁。在王顺民父亲的回忆里,王云堂排行老二,长相英俊高大,还读过书。
“当时他们驻兵在平度,我父亲还去看过他,但因为要到济南参加战役,他们兄弟俩只是匆匆见了一面,说了几句话。”王顺民说,大伯当时正好发了津贴,他就让父亲把刚发的津贴捎回家给奶奶,谁也没想到,那竟是兄弟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大伯一直没有成亲,有了我之后奶奶就做主把我过继给大伯,让他有个后。”王顺民说,他从8岁开始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在世时经常把王云堂的牌位拿出来看,每年过年都在他的牌位前面磕头。“家里的兄弟也来济南找过两三次,可能因为他在部队里改过名,一直没有找到,这次我来终于圆了我们三代人的心愿。”
在酒店的房间里,王顺民把从招远老家带来的烟台白干酒、水果、吃食等放在桌上,计划带到大伯的墓碑前,把全家人多年来的思念告诉他,让他感受一下来自家乡的味道。王顺民说,如今得偿所愿,确定大伯埋葬地点后,将来一定还会再来济南祭拜,告慰先人英灵。
锈迹斑斑的农用工具承载着全家的思念
下午4点,来自威海市文登区的蔡新建在酒店的房间里擦拭着铁锤和针锥,这看上去锈迹斑斑的农用工具承载着全家人对烈士蔡正亭的思念。
“知道我要来济南,我母亲从家里找出了当年大伯缝制簸箕时候用的针锥,还有我父亲年轻时候留下来的铁锤,准备放在我大伯的墓碑前。”
烈士蔡正亭是家里的老大,当兵时只有22岁,牺牲时28岁。蔡新建的二伯也当兵牺牲在东北,后来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只剩下当时只有十几岁的蔡新建父亲。虽然没有见过大伯,但蔡新建总是能把大伯的事迹娓娓道来,这些都是来自父亲的念叨。
蔡新建转述父亲的回忆,大伯蔡正亭胆子特别大,十几岁时就把全村制作的簸箕拿到牟平去卖,有一次还偷剪了日本人的电线赶着夜路拿回了家。“他去当兵也是外出到烟台卖簸箕,看到征兵的,没和家里说直接就走了。”
根据资料显示,烈士蔡正亭1942年入党,曾当过营长,参军以后,他只回过一趟家。“当时我爸只有八、九岁,生了很严重的病,是大伯骑着骡子带着他去看病,所以他常说要没有这个大哥,他也许早就没命了。”蔡新建说。
烈士蔡正亭牺牲后,家里人就没停止过寻找,父亲活着的时候常念叨让蔡新建去找大伯,可当时留下的线索有限,根本无从找起,这也就成了全家人的心病。“我爸爸2021年去世,去世之前还一直念叨我大伯的名字,说要找他回来。”
“我爸爸的心愿终于达成了!我这次特地从老家找到了大伯留下的针锥和父亲年轻时用的铁锤,这也让他们哥俩能‘变相’地相聚,把一家人的思念带给他。”蔡新建想着,捧一抔大伯坟前土带回去,放在父亲的墓旁,告诉他大伯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