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9月25日、26日
拍摄地点:章丘区普集街道桥子村
拍摄内容:以“戏”治村,文化大戏助力乡村基层治理。
乡村记忆博物馆、网红舞台、议事亭……章丘区普集街道桥子村游人如织。徜徉绿树碧水、白墙灰瓦间,秋收时节,定居上海46年的济南人许先生重返桥子村时不禁赞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忆里的家乡就是如今的桥子村模样。”
26日下午2点,许先生与当天的一场文化大戏巧遇,台上的吕剧曲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一出好戏!”大家的赞叹其实一语双关。是今天戏友们费尽心思排出来的好戏,是村民积极融入乡村共治的好戏,更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好戏。
把“村务”搬上戏台
记者在戏里听到了一则广为流传的乡村故事,“两棵柿子树”。村民将这起发生在桥子村的邻里矛盾调解编成曲目,搬上了戏台。
几年前,桥子村两户农家邻里因家庭纠纷结怨。东边农户的两棵柿子树挡住了邻居的南门,导致邻居一家只能从侧面小门进出,两家矛盾逐渐升级。
桥子村党支部书记许游廷为此也很头疼,因为这两棵柿子树,周边的美化工程无法动工,影响了村庄整体建设,村“两委”没少上门做工作。
“急事缓办!要化解这起陈年纠纷,先以桥子村的名义召集两家代表走进村里的戏友之家。”许游廷说,以“戏”会友的桥子村经常把戏曲与乡村治理融合。
“咱村自己创作的吕剧《百年征程待国兴》,能参与演出的先报上名,这可是为村争光的大事儿。”84岁的许新廷是村里有名的“老文书”,在桥子村很有威望。两家分别派代表参演,在一次次排练、讨论中,一改往日疏远的邻里关系。
趁着两家代表排练的间隙,许游廷、“老文书”还有诸多戏友轮番做思想工作。几番劝解,戏友们的诚意打动了两户邻里。为期一个月的练习,让文化节当天的原创曲目展演好评如潮;回村后,东边农户主动砍掉了遮挡邻居家门的两棵柿子树,两人重归于好。“乡村治理千头万绪,要创造性地汇聚资源、用好资源。”许游廷认为,桥子村的“戏”就是不错的“资源”。
“礼之用,和为贵……弘扬邻里和谐好风尚……”记者在当天的文化大戏现场见到了“两棵柿子树”的主角,她们展示了曾经参与创作的吕剧《好邻里》的戏本。
15个春秋的“戏里戏外”
25日上午,记者穿过青砖黛瓦、古韵悠长的“五大门”走廊,阵阵欢声笑语从不远处的戏曲排练室传来,走进“戏友之家”庄户剧团,村民换上戏服变身文艺志愿者,演出吕剧大联唱《丰收》。
约三个小时后,脱下戏服的戏友们在舞台旁围桌而坐,一场议事会开始——
“大家伙儿也都知道,‘庆丰收 迎国庆’暨桥子村第十五届‘戏曲文化节’,咱村可是让人羡慕的‘丰收村’。”许游廷说,桥子村要持续组织一些惠民演出,把研学做起来,才能提升文化软实力。
“今年的丰收节现场,咱村的助农直播间反响很好。”74岁的党员代表、戏友许华廷发言,直播介绍了桥子猕猴桃、手打铁锅等“乡逢普集”特色产品,“我来说说销量和今后的种植情况……”
“马上国庆假期,咱村的研学订单还行。”60岁的戏友肖君芝也是桥子村的妇女主任,她说:“得多点花样,才能留住游客。这是剧团的几个新想法,我具体说说以供大家讨论……”
标有“戏友之家”的舞台旁边,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将一项项协商结果形成决议。“会后,我们将这一协商事项落实下去。”村“两委”成员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乡村治理场景在桥子村很常见。”
“老文书”许新廷补充,桥子村的戏曲文化节已举办15届,这条以“戏”治村的乡村治理路径,也逐渐走过了15个春秋。戏里戏外,都是乡村治理的“新戏本”。
乡村发展有了“沉浸式戏本”
2007年,桥子村成立“戏友之家”庄户剧团;2010年,举办第一届“戏友之家”戏曲演唱活动;2019年,村里建起一流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戏曲大舞台、戏曲体验馆。特别是戏曲体验馆,常态化开展戏曲排练、舞台演出,已经打造成了让所有参与者可感可知,可体验、互动、融入的戏曲魅力空间。
目前,桥子村固定戏友已达120多人,演职人员40人,实现了有场所、有队伍、有设备、有管理制度、有排练计划的规范化建设体系。
15年来,桥子村庄户剧团已上演了《农家媳妇》《三娘教子》《梅龙镇》等50多场新老剧目。在创新演绎中,一批宣传爱党爱国、文明美德、移风易俗的新剧也被搬上了舞台。其中,不乏一些村务“戏本”。
为了凝聚更多村民,村里每年都会组织系统培训。辅导培训戏曲文艺骨干50人左右,除了本村演出,剧团演员每年还深入周边多个村,文化演出每年惠及周边村庄村民12000余人次,深得群众好评。
桥子村以“戏”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推动研学游发展,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景观河道、胜天池、垂钓中心、水上乐园、跌水瀑布等一批景点,积极开展采摘、研学等乡村旅游活动。
游客可以采摘猕猴桃、在水上乐园玩耍、在河边捡拾鸭蛋、听戏唱戏学戏,在梳头戴翠、穿衣佩饰的体验中,来一次“梨园梦”的追寻。这里走出了一条集戏曲体验、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生态采摘等为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游”发展新路径。
以“戏”治村,把产业融合、环境治理、基层自治、精神创建搬上戏台子……“村有好戏”是一种成果展示,也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戏本”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