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展开,对济南而言,它不仅是对城市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实行动。普查工作让泉城文物资源逐步显现,为济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古城风采更加熠熠生辉。
从寒意犹存的春雨绵绵,到酷暑高温的炎夏烈日,再到当下气温多变的深秋时节,有一批人不顾天寒、风雨、酷热,一直奔忙在街头巷尾、乡镇村庄、田野地头、河畔山间……为的是完成一项普通市民不太了解的重要工作——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批人就是奔走在文物普查一线的文物普查队员。
今年1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根据通知,山东省普查工作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普查范围为我省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通过“四普”全面掌握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
今年3月,济南市各区县的普查工作人员已经忙碌起来。同时,《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发布,也拉开了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序幕。
《通知》要求,工作中,要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新趋势,将更多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文物范畴,做好相关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民居、乡土建筑、中华老字号、文化景观等文物类型的登记工作。要针对内河湖泊、丘陵等容易遗漏和普查难度较大区域,进一步加大普查工作力度。普查内容主要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济南市对“四普”工作及时作出了相关规定,出台了政策,按照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
5月16日,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在章丘开班,要求坚持应查尽查、整体保护,严格普查标准,完善认定公布机制,严惩违法违纪。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推动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各类古旧建筑为主,普查取得新成果
7月2日,市中区启动了全区“四普”实地调查工作,标志着全区的文物普查工作正式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以街道为基本单元,按照国家统一下发的普查底图和采集软件,结合现有的文物保护管理相关资料,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细致的实地复查。
自7月12日起,天桥区以街道为单位全面启动了“四普”实地调查工作。普查小队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路线,对制锦市街道、北坦街道、纬北路街道及官扎营街道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查。对13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方位复核,包括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共青团路关帝庙、蜜脂殿、五龙潭秦琼故里、张东木故居及东元盛染坊旧址、角楼庄北关车站旧址、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原胶济铁路济南站、办公用房、车站邮局和站长室)、陈家楼天主教堂、原山东铁道公司某用房、车站街津浦铁道公司高级职员府邸、济南仁丰医院、成丰面粉厂旧址等。同时,还发现了3处新的文物线索,分别为何家花园、山东造纸总厂东厂(原泺源造纸厂)和原济南啤酒厂。
槐荫区文物普查队队员深入一线,埋头苦干,根据新线索的地理位置,精心安排了普查顺序,依次为济南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经三路197号近现代建筑、纬八路96号传统民居、韩家大院。为了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该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与五里沟街道、社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详细通报了实地调查相关工作安排情况,为文物普查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开展以来,槐荫区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文物普查队共对辖区内22处文物进行复查,对5处新发现线索展开实地调查,普查进度达到33.33%,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槐荫区将继续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区文物普查取得新的成果。
走街串巷,发现众多新文物线索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历城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不畏酷暑,不惧炎热,扎实开展实地调查工作。目前已完成对洪家楼街道、山大路街道、全福街道、华山街道、彩石街道、港沟街道、荷花路街道、王舍人街道、唐冶街道等街道60处“三普”文物点的复查工作,调查新发现文物线索15处。
章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四普”工作,召开章丘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会议,印发《济南市章丘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文物普查工作专班,力求摸清文物家底。7月,章丘区文物普查工作队正式成立,普查队随即深入村落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挖掘文物线索,采用复核已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和采集调查新发现线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到一村,召集村内老人座谈,记录口述历史,填写《文物普查信息登记表》,力争做到全面核查、不漏一处。截至9月2日,实地调查复核55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新发现线索29处,合计84处。
7月5日,长清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普查工作队在长清区万德街道灵岩村新发现1处建筑类文物——檀抱泉;完成了辖区内大成殿、石麟书院讲堂和灵岩寺共3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先后在万德、五峰山、平安、孝里和文昌5个街道开展野外作业。已完成灵岩寺、五峰山洞真观、大峰山古建筑群、文庙大成殿等37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复查采集工作,新发现文物点3处,征集文物线索9处。
平阴县的普查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巷进行文物调查,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一一进行测量保护。他们在区域范围内根据线索清单逐一开展实地调查,并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做到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普查对象全调查,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
7月9日,莱芜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启动仪式在凤城街道举行。根据工作安排,莱芜区各街道(镇)将分别普查7至10天,争取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莱芜区全部文物的野外实地普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文物普查任务。
7月5日,钢城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花雨山庙、澜头吴家大院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澜头刘家老宅进行了实地调查。此次调查行动标志着钢城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转入实地调查阶段。
8月,南部山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普查工作队伍走进仲宫街道门牙村,对九圣堂、三官庙等文物进行实地调查。
普查的各类文物是属于济南的文化瑰宝
“四普”启动后,商河县成为全省最早开展“四普”镇、街培训工作的区县之一。同时,全县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3+N”普查队伍体系,采取“5+2”访谈模式,形成县镇村齐抓共管的文物保护格局。商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的成员们,已经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拍照绘图等普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普查队员围绕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指挥所旧址、韩庙镇革命烈士陵园和苑大爷故居进行实地调查,对文物建筑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和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集中测绘、采集和录入,确保普查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高质量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
截至8月13日,济南市的“四普”调查总数量为549处,复查数量为348处,新发现文物数量为201处,新发现文物的比例达到了57.76%。
8月22日,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一次重大契机,对筑牢文化事业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增强做好“四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保障,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要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时间节点,做好普查进度管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普查任务。要全面落实应查尽查、应保尽保的普查要求。要强化质量控制,保证普查质量,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了7年的基本建设,至1956年,在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建设中出现了破坏文物的严重情况,所以国家开展了第一次文物普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许多古迹文物被分割侵占,古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遂向国务院请示,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间在2007年开始,目的是进行国情调查,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为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山东省“一普”工作于1956年10月启动,1957年6月结束,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374处,总量排名全国第一。通过“二普”共调查登记16000处不可移动文物。“三普”工作自2007至2011年,共历时5年,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551处。
每一次新的普查,都有新发现。比如山东省在第三次普查中,莱芜南部徂徕山脉一线发现鲁国的长城遗迹,全长30余公里,为我国长城史、古国史、战争史和周代考古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更广,手段也更为先进。自济南市的“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各区县的普查员深入调查一线,活跃在乡村、城镇,奔走在田野、荒山、树林、河堤、水畔。他们携带着探铲、无人机、相机、卷尺、笔记本等设备和工具,沐雨梳风,仔细寻找、调查、勘察留存在济南这片历史丰厚的土地上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遗迹及代表性建筑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是承载济南历史文物的重要实体,是属于济南的,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四普”工作的不断推进,让济南的文物保护成果逐渐丰硕,也让沉睡在济南大地上的各类文物“活起来”,让新发现的散落的文物拥有自己的“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