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田间地头,细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2024-10-23 10:40:18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张敏

责任编辑:刘克

  在济南广大农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广袤的田野中起笔书写为民答卷,在绿水青山间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他们就是扎根在济南各个乡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多年来,驻村第一书记们走进乡间,落地了一批批农村发展项目,解决了一桩桩民生实事难事,同时也收获了一个个高质量发展成绩单——昔日产业基础薄弱的村庄,做强了农特产品的大文章;曾经藏于深闺的小山村,迸发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活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在乡村的“沃土”上浇灌更多智慧和力量……

  翻开他们的履职故事,无数精彩瞬间跃然纸上。

  ●市中区石崮沟村 邓延明

  打造乡村振兴“城南明珠”

  “石崮沟村已经是我割舍不下的一部分,几年来,我与石崮沟村一起成长,与村民同吃同住,早已把自己当作是石崮沟村的人了。”谈到石崮沟村,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沟村第一书记邓延明十分感慨。

在济南田间地头,细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邓延明在采摘大棚。

  石崮沟村地处市中区南部郊区,毗邻玉符河、大寨山,依山傍水,风景秀美。2021年11月,邓延明选派到石崮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短短几年,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石崮沟村逐步成长为市中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城南明珠”。

  “村里农产品多样,但销路不宽,之前‘零打碎敲’的模式行不通,必须得打造品牌,有咱自己的‘名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思考,邓延明和村班子建立了增收致富的乡业、乡游、乡创“三‘乡’体系”,蹚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径。

  村里成立“崮乡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电商直播基地发展乡村电商产业。除了统一售卖的乡品外,本地村民还可以把自家的新鲜农产品拿来,村里免费直播,就这样,直播基地成了集体和村民共富共乐的平台。

  为了把游客吸引到石崮来,邓延明引进“曲山艺海芙蓉馆”“冷湖实验室”“民俗文化科普馆”入驻村里的石崮寨景区,打造了一条精品红色旅游路线。“趁热起势”,又搭建“乡品市集”,把草莓、桑葚等20余种农产品集合起来,还整合提升了十余个采摘大棚、农家乐,形成了“吃喝玩购”一条龙,石崮沟村的老百姓终于吃上了“旅游饭”。

  针对村里老人多、就业不方便等情况,邓延明打造了“石崮手造”非遗工坊,聘请非遗传承人教村民扎染、柳编、面塑等技艺,老百姓成了新时代手艺人,在家门口就能有工作,村里也有了自己的文创品牌。“这样的美事儿,之前想都不敢想,大家伙儿别提多自豪了。”非遗工坊的王吉芬开心地说。

  “村里产业走上了正轨,我正在琢磨‘可持续发展’的课题。”邓延明说,针对村里年轻人外流、专业人才少的难题,村里与绿发集团、山东文旅等5家企业团体签订共建协议,开展村企党员“互联互学互派”,持续向村内输送专业人才,为村内的长期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

  2024年7月,邓延明申请继续留任,他说:“我是情在崮乡,缘更浓。3年多的感情,我早已把村民当成家人,我舍不得这里,所以选择继续跟‘家人们’一起,把石崮沟村建设得更好。”

  ●长清区牛角沟村 张在利

  “村民需要什么,驻村工作就聚焦什么”

  站在牛角沟村口,放眼望去,山势环抱,村庄近半数面积被山地占据。然而,这个美丽的山村却一直面临发展难题:山岭地多、平地少,水资源匮乏。

  去年6月,为响应济南市“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来自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张在利主动报名,来到长清区马山镇牛角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济南田间地头,细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张在利(右)同村民查看丹参生长情况。

  “牛角沟村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特色农作物,欠缺村级产业项目,最大的‘宝藏’就是土地。”张在利深知,村庄要发展,集体经济是关键,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怎样下足“土地”功夫,是到村思考的首个问题。

  张在利邀请农业专家到村指导,又多次赴外地考察,最终确定以丹参种植加工为主的产业项目,形成“支部引领+合作社主导+村民入股”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起初大伙儿也没底气,连最基本的丹参是啥都不知道,全凭张书记一家家走、一个个讲,从丹参谈到产业,从产业讲到收益……那段时间,他不是在村民家就是开车往地里跑。”牛角沟村党组织书记董殿臣谈到自己的老搭档时,有些动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张在利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村民逐渐接受了丹参产业,村内成功引进了优质种苗,村党组织也领办起了专业合作社,为牛角沟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民需要什么,驻村工作就聚焦什么。”了解到有村民反映缺乏丹参种植经验,张在利积极争取农业专家、技术能手到村指导,随时帮助解决种植问题,有效保障丹参的品质和产量。同时,牛角沟村与安徽一家农业公司签署长期种植回购合作协议,确保丹参销售渠道持续稳定。

  在补齐短板、打开销路后,张在利又将目光转向产业链条延伸。通过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打造丹参种植加工产业项目示范区,推动拓展丹参茶、丹参片等10余种周边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牛角沟村现已围绕丹参项目布局3个产业片区,种植丹参10公顷,去年以来,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作为第一书记,心里始终想着能够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在张在利的“蓝图”里,“锦域马山 鲤想村居”示范片区创建是马山镇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牛角沟村作为紧密一环,必须作出成绩为示范区创建添砖加瓦。

  ●平阴县西山村 察晓辉

  让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黄河岸边的平阴县东阿镇西山村与泰安市东平县接壤,与聊城东阿县隔黄河相望。全村常住村民平均年龄65岁,除了种植小麦、玉米之外没有任何村集体产业。去年6月,初来西山村的察晓辉与村民们一样忐忑、好奇;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用心血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希望之花”。

在济南田间地头,细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察晓辉(中)与平阴县返乡创业种植园联合打造了40亩酸枣种植示范园。

  干事创业,党员队伍打头阵。西山村有50名党员,察晓辉创新性地将党员分为了产业发展组、环境督导组、文化宣传组等,分工明确,每名党员都有了具体任务。实施一年以来,产业发展、文化活动、无废村庄建设等都有了履职尽责模范带头的党员,带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各项工作推进非常顺畅迅速。

  “解决村内痛点短板,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察晓辉说。一直以来,西山村53公顷山地因浇灌困难,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农作物甚至撂荒,解决干旱问题是村民盼望已久的事情。

  到村后,察晓辉积极协调派出单位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筹措资金40余万元,对村内农灌用机井进行维修提升,补足了农水设施短板,实现了增产增收。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察晓辉还整合当地农产品资源,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经营,注册“水济兴”商标品牌,与种植户、食品企业联合开发东阿镇黄河大米和水济兴青椒酱,通过合作社线上线下销售经营,销售额达20余万元,实现村民和集体双增收。

  西山村是山村,如何找到适合山村种植、提升村民收入的路子,察晓辉动了不少心思。终于,他在济南市农科院找到了适合山村种植的酸枣。说干就干,2024年7月,由市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党员带头,西山村及周边3个村累计种植酸枣苗12公顷,与平阴县返乡创业种植园联合打造了2.7公顷酸枣种植示范园。“察书记为我们村盘活了山地资源,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一位正在为酸枣铺防草布的村民说。

  如今的西山村,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察晓辉初到村时心里的“大石头”着地了。“现在的西山村,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变好了,相信村庄会越来越好。”提及村里的变化,察晓辉满是自豪。

  ●商河县路陈村 方宇航

  谋产业发展 助乡村振兴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入村第一件事便是入户走访,了解村民对村庄发展的需求。”想起刚驻村时的经历,商河县玉皇庙镇路陈村第一书记方宇航记忆犹新。

在济南田间地头,细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方宇航(中)查看甘薯项目种植情况。

  路陈村原有大棚30个,以西红柿种植为主,立足这一优势,方宇航通过“走、看、问、访、谈”,摸清“家底”,带领村“两委”与市农科院专家交流座谈,借鉴先进实践经验,最终确定“股份合作、品种升级、品牌打造”的西红柿产业发展思路。借助“跨村联建”政策优势,方宇航组织路陈村与周边5个行政村联动抱团发展,策划成立“番茄红联合党委”,降低农资购买、番茄出售成本,激活番茄产业发展活力,有效解决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问题,预计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

  “在一次第一书记联盟例会上,方宇航听到大家交流本县怀仁镇已经初步形成了甘薯产业全链条,正在打造‘甘薯小镇’,他立马就带着大家行动了起来。”路陈村党支部书记国玉祯说。

  在实地走访了解群众意愿后,经村“两委”商议,第一时间联系相关资质企业,对路陈村及周边农业种植结构、土质水质等进行数据分析,最终确定种植蜜薯,当前已与山东壹亩地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流转土地种植蜜薯,预计实现村集体增收30万元。

  随后,方宇航又“盯”上了村里的林地资源,计划通过林下种菇,实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效应,让闲置的林地变成群众的致富地。目前已会同村“两委”与菌菇类种植企业开展对接,动员村民开展平菇试种,有效提升村内闲置土地利用效率,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驻村以来,方宇航积极与派出单位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对接,紧紧依靠派出单位资源优势,结合村庄发展需求,精心策划项目,积极与相关单位的专家深入沟通,成功促成了集智能制造、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为县域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活力。该项目已于今年5月底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建成后,方宇航也谋划好了新思路,计划组织周边村的富余劳动力,为项目运营提供劳务输出,同步配套完善食堂、物业等劳务服务,为项目运营提供劳务保障的同时,直接为周边村民带来年增收约500万元,解决100余人就业,实现年利税2000余万元。

  谈及路陈村的未来规划,方宇航满怀信心与期待。“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路陈村富起来,更要让它美起来、强起来。”

作者:张敏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