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AI音频生成搅乱舆论场

2024-10-29 07:37:5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冯海宁

责任编辑:高原

  近日,一些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大量某知名企业家吐槽的视频。在视频中,该企业家对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进行了调侃和锐评,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那些吐槽视频并非该企业家本人在发声,而是由网友利用AI软件采集该企业家原音生成的配音。(10月28日《工人日报》)

  AI技术的发展为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一些人利用AI软件生成视频、音频涉及的侵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部分知名歌手、演员、企业家的声音,被人借助AI软件生成后在互联网上随意传播,即这类声音是名人或他人的声音,但说话内容被人随意杜撰。

  这一方面反映出AI音频生成技术更加成熟;但另一方面,这种技术没有应用于正道,而是被某些人用来娱乐或者提升流量。

  一些人之所以敢“偷走”他人声音,主要原因是缺乏边界意识,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同时,相关平台提供了简单便捷的声音生成服务,但没有对这种声音进行规范管理。这就造成“偷走”的名人声音,既涉嫌侵害相关名人的权益,还涉嫌误导公众搅乱舆论场。

  众所周知,声音是一个人的典型特征之一,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自然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权益是人格权的一种。如果网传的名人音频没有获得名人授权,则侵犯了名人的人格权。另外,还涉嫌侵害他人个人信息权益。一旦受害者维权,侵权者要付出代价。

  同时,“偷走”的名人声音,还扰乱了舆论场。舆论场是一种公共空间,只有真实、合规的公共信息,才能给舆论场带来正确引导。而利用AI软件生成的名人声音,传达吐槽等信息,这种真假难辨的声音就会误导公众,让大家误以为是名人发声,进而扰乱了公共舆论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偷走”名人声音传播不实信息,与造谣传谣没有区别。相关名人的知名度越高,这种滥用名人声音对于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不仅要从防范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角度治理AI生成声音侵权行为,还要从保护公众知情权、维护网络秩序和舆论场风气等角度,对这种侵权行为说“不”。这需要有关方面携手依法共治。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其声音权受到侵害,都应该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度建设,督促声音应用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包括审核声音的来源是否合法,平台有无显著标注声音是否生成合成等。只有受害者、监管部门等共同发力,才能倒逼平台方和侵权者规范。

作者:冯海宁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