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制售“特供”“专供”“内供”等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扰乱线上线下市场秩序,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损害了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从今年4月以来,济南市市场监管部门扎实推进“特供酒”专项行动,截至10月20日,共排查酒类生产企业49家、酒类销售者2885家、餐饮服务提供者2564家,有效打击了假冒伪劣酒类商品。
亲朋好友聚会,或者一些商务宴请,大家有时候会饮酒助兴。在这些场合中,个别人喜欢神秘兮兮掏出一瓶两瓶酒,自吹自擂,说这是“特供酒”“专供酒”,有时还赚一些喝彩声。
什么叫“特供酒”?一般是指在酒瓶上标注“特供”“专供”“内供”给某某党政机关和军队的酒。在前些年,这种酒比较常见,但是,早在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此后,没有哪个部门再敢定制。这意味着,“专特供”产品基本消失。所以说,这些年在市场流行的所谓“特供酒”,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自今年整治以来,各地公安机关相继破获一系列“特供”“专供”假酒案。办案民警表示,这些所谓的“特供酒”无一例外全是“特假酒”。在多起案例中,这类产品披着“特供”的神秘外衣,里面装的却是廉价散装酒,有的连厂名、厂址等关键信息都是假的。这给热衷于购买所谓“特供酒”的消费者敲了警钟,也提示了食品安全监管不能有丝毫松懈。
这些年,“特供酒”是白酒假冒伪劣重灾区,成本普遍仅几十元,部分“特供酒”的酒体成本甚至低于包装成本,却卖出几百元、上千元的高价。在暴利的诱惑下,有人选择铤而走险。所以,要想肃清“特供酒”,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让消费者正确认识到“特供酒”是场骗局。
一些人为何热衷于购买“特供酒”?专家表示,这背后少不了“撑面子”和“讲攀比”的心态作怪。有的人以为消费“特供酒”能体现身份,至于酒好不好喝、味道如何,反倒变成了次要因素。这也让一些犯罪分子钻了空子,通过制售假“特供”酒牟取高额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监管治理力度的加大,造假售假者的方式也愈发隐蔽、手段不断翻新。为逃避监管和惩罚,越来越多的“特供酒”违法生产销售者转战线上,主要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点对点售卖;在商品包装、广告推销上也开始采取拼音缩写、汉字谐音等方式“打擦边球”,试图鱼目混珠。这些都给监管整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高价“特供酒”“专供酒”重出江湖,显然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风相悖,所以,不仅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和加大打击力度,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从观念上拒绝这些所谓“特供”“专供”。面对形形色色的所谓“特供酒”,消费者别再被不法商人忽悠、被收割智商税了。总之,只有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才能有效斩断黑色产业链条,让“特供酒”彻底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