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中的“烦企扰民”问题怎么破?当前,越来越多地方给出了答案:“无事不扰”。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中提到,浙江统筹各执法部门检查计划,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让企业轻装上阵谋发展。(10月31日《人民日报》)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是建设现代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过程中,特别“走心”的一条。不可否认,目前执法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新闻中经常出现的“运动式执法”“一刀切执法”“野蛮执法”,再加上过度执法、机械执法、逐利执法……对于企业而言,这些行为已经成为一大“公害”,经营者有苦难言、群众反映强烈。有报道称,去年某市市直相关单位和企业所在区对一企业开展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平均下来每周超过一次,企业的苦楚可想而知。显然,行政执法的乱作为、不规范等问题,严重侵害了企业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24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也指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
行政执法被称为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因为这个环节最贴近群众、最贴近企业、最贴近市场,是企业日常要面对的“跟政府打交道”的环节。现在从上到下一致提倡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这就对执法工作的提升和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政府管理行为,必须坚持“无事不扰”的原则,尽量保持市场运行的高效和市场环境的纯粹。如果一个企业始终忙于今天迎接甲部门检查、明天迎接乙单位走访、后天接待丙领导的指导,有的企业甚至要专设部门和人员来做“迎来送往”的事情,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让企业专心研究产品、全力研究市场,各地的市场经济才会活跃起来,统一的大市场才能建立起来。
防止行政执法“扰企”,就得通过制度化方式持续降低进企检查走访频次,让企业“少点准备材料、接待汇报的时间”,多把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制度创新。比如有的地方通过程序调整,对执法检查进行“瘦身”,重庆高新区石板镇推行“组团式”执法,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这就大幅减少了检查频次,减轻了企业负担。有的则进行技术创新,比如湖南湘潭县推行涉企执法检查“扫码留痕”,督促各执法部门做到“访企必扫码,入企必留痕”,并同步在上级平台公开,做到涉企执法检查可追溯、全留痕、全透明闭环管理。
防止行政执法“扰企”,除了制度创新,更需要从执法思维上进行全面刷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执法要顺应治理现代化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大趋势,改变“重管理”思维,把执法重心放到服务上来。要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尤其要重点开展司法环境专项整治、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同时建立和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投诉制度,让作风顽疾无处藏身。总而言之,“无事不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起点,需多方齐抓共管,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公平环境,提升企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