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芜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以“打造上善若水大下河、建设江北第一小水村”为目标,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紧贴农村生活探索实践,创新推出“说学斗唱”系列举措,广大农村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爱参与,陈规陋习自觉抵制,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大下河村先后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单位,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说,即说事评理解纠纷。矛盾少,才能风气好。大下河村创新建立“说事评理”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将“信访+评理+调解”融为一体,通过“唠家常”的形式,把群众的诉求意愿收集上来,把隐形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紧贴农村生活实际,重点关注婆媳、夫妻、兄弟、妯娌、邻里5个群体,及时说事议事,随时调事解事,确保小纠纷不积累、小矛盾不激化,还成立村民调解委员会,切实推动矛盾纠纷疏通化解。
学,即学法立规束言行。移风易俗既要引导,更要约束。大下河村坚持依法治村、以德治村、群众自治“三治共融”,有效推动移风易俗由“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每个月,村里都会邀请村居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村现场解答咨询,宣传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倡导村民讲道德、守秩序,1992年,大下河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制定全区第一个内容翔实、规范细致的村级自治条例。目前,已经过六次修改完善,现已达到17章86条,涉及党务村务、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村规民约》的有效补充,大下河村还创新创建农户家政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档案内容包括村级任务完成、邻里关系、日常奖惩、违法违纪等情况。
斗,即斗真碰硬亮身份。移风易俗绕不过“面子关”。围绕突破“面子关”,大下河村坚持斗真碰硬、敢于较真,全力保障移风易俗顺利开展。实行党员服务群众“积分制”,以带头倡树文明新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为考评标准,考核合格的党员穿红马甲,不合格的穿黄马甲。将“积分制”应用拓展到普通群众,涵盖“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4个方面,积分达标的家庭插红旗,不合格家庭插黄旗。建立“免费吃水浇地、医疗保险集体补助、大病住院集体补助、丧葬抚慰金、老年人慰问、大学新生奖励”等6项福利制度,积分考评合格家庭享有福利待遇,不合格家庭予以免除。
唱,即唱歌演戏润人心。移风易俗重在全民参与。大下河村创新探索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的一言一行,引领文明新风尚。1996年,大下河村结合村容村貌、历史人文、风俗习惯,集中群众智慧创作出歌曲《美丽的大下河》,以此凝聚乡亲们的“精气神儿”。1992年,大下河村成立莱芜区第一家庄户剧团,以喜闻乐见形式开展文明教育,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编成文艺作品搬上舞台。目前,已编写储备《应该不应该》《改土改田》等曲目2000余首。依托莱芜区“百姓春晚”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大下河村把乡村振兴年终总结、好人好事评选表彰搬上“村晚”舞台,通过乡村舞台激发了老百姓参与热情,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风细雨、润泽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