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呼吁观众走进电影院,亲身体验大屏幕带来的视听盛宴,而非仅通过手机快速浏览电影解说。张艺谋认为,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他希望大家能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观影体验,“我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还是很希望观众走进电影院去看。你最好别在手机上看,你最好别看那个三分钟介绍。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看到这个就很难过。”(11月12日澎湃新闻)
电影是一种复合的叙事方式,其尽管多以“娱乐工业商品”的形态出现,但无可否认,“艺术性”始终是其最本质的内核。相较于占据市场主流的商业电影,还有诸如艺术电影等小众电影门类。倘若以艺术电影的视角观照,商业电影往往被视作是媚众的、浅薄的。基于同样的逻辑,若是横向对比商业电影和“解说短视频”,后者仿佛也一下子落入下乘了。高下之争、雅俗之辩,贯穿于我们文化生活的始终。张艺谋导演有感而发、不平则鸣,再正常不过。
凡是有艺术野心和事业追求的导演,必然都是把作品视如己出,这份“爱惜”,发乎于心、至真至诚。看到自己苦心制作的电影被“解说短视频”切割得稀碎、曲解到变形,发出“暴殄天物”的痛心疾首之感,也算是人之常情了。导演之于自己的影片,有着天然的情感连结,对于“作品解释权”的维护,与生俱来。但,电影又天然是“任人评说”的,解说短视频,同样是这种“评说”系统的一部分——就此而言,导演的反感与排斥,或许又显得毫不重要了。
事实上,电影圈对于“解说短视频”的炮轰,此前就曾上演。上一轮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版权”维度。应该说,其很好地推动了版权保护,多方压力之下,头部大平台基本都收紧了关于此类视频的内容合规管理,侵权乱象大为改观。与之相较,此番张艺谋导演发声的论点,则主要是形而上的,是艺术性、审美角度的。“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希望大家能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电影体验”,诚哉斯言,可这似乎并不构成对解说短视频的否定。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世代,电影与解说短视频,好像的确构成了某种竞争。可需要说明的是,这终究只是一种模糊的整体论印象,而缺乏实证化的数据支撑。是不是看解说短视频的人多了,正经看电影的人就少了?之于此,不能想当然,还是得多些专业化的统计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解说短视频”很像是中国文化中文学批注传统的现代性延伸。其本身无所谓“对错”“雅俗”,关键还得看具体的创作者及其表达。
电影和解说短视频,并非是替代性关系,而是内含着某种相互成全的可能性。专业的电影团队,完全可以把“解说短视频”当成如海报、宣传片一样的宣发载体,将之拿来所用、“以我为主”,多些主动运用,自然便能少些曲解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