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畔的革命发源地——记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2024-11-17 07:31:4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张崇元

责任编辑:颜甲

  在济南市历下区菜市庄,有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革命精神的教育殿堂——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以下简称“北园分校”)。这座百年老校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更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的摇篮。

  王尽美、王志坚、鲁佛民、鲁伯峻、王景鲁、王希坚、臧克家……这些革命先驱都从北园分校走来。可以说,北园分校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山东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为革命培养输送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山东党的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是大明湖畔的革命发源地。

  □张崇元

  山东早期党组织的摇篮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明湖畔,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市汇波小学。该校始建于1912年,是济南最早的学府之一,以严谨的学风、卓越的教学质量而闻名。在100多年的岁月里,她经历了从菜市庄学堂、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二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山东省立济南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济南市北园小学、济南市菜市庄小学、济南市汇波小学等多个历史阶段。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创建于1917年5月。1916年秋,政府决定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二部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新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成立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学校实行官费津贴,不收学费,食宿和书籍也由校方供应。这一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了众多贫寒子弟前来求学。学校主要招收高小毕业生。根据学制规定,新生入学都要先进入北园分校,读1年预科,第二年经考核合格后可升入本科,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主校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对济南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济南不少学校建立学生会、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北园分校的学生们也在“五四”大潮的洗礼中,思想得以升华和发展。

  革命先驱王尽美求学北园分校

  北园分校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先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王尽美。在北园分校求学期间,王尽美就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他是北园分校最引以为豪的学生之一。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6月14日出生在山东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1918年春,王尽美得知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实行官费,入学读书可以不交学杂费,便萌生了离乡求学的愿望。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1918年夏初的一个早晨,王尽美背起简单的行装准备前往济南。临行前,他思绪万千,挥笔写出了激情澎湃的诗句: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诗句,表达了王尽美投入历史潮流的远大抱负和必胜信念。

大明湖畔的革命发源地——记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王尽美

  进入北园分校后,王尽美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除了学好规定课程以外,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博览群书,尤其酷爱文史方面的书籍。

  王尽美进入北园分校的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的5月,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济南学生奋起响应,21所中等以上学校组织起来,成立了济南大专中学学生联合会。省立一师始终处于斗争的前列,学校成立救国委员会,此时在省立一师学习的王尽美,被推选为一师北园分校的代表,领导北园分校的学生投入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

  通过“五四运动”,王尽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也找到了自己应走的路。早就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救国救民之志的王尽美决心走出课堂,奔向社会。他联络济南其他学校的学生,建立了爱国反日组织,率领同学们参加集会游行,组织罢课、街头宣传活动。

  王尽美参加了学生罢课宣言书的起草工作,义愤填膺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夺我山东权益的强盗行径,组织开展抵制日货、断绝日本侵略者粮源的斗争,率众包围并捣毁了诋毁爱国运动的《昌言报》馆,开展罢课,要求废除腐朽的旧教育制度等。在“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的王尽美在学界的名声逐渐增大,新学年开始不久,他就被选为山东大专中学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五四运动”时期,王尽美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思想和才干受到了锻炼,这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奠定了基础。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王尽美逐渐走向成熟。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北园分校也成为上世纪20年代济南革命活动的中心。

  王尽美不仅是省立一师的青年活动分子,而且成为社会革命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他经常到济南各校活动,还以山东学生会代表的身份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联系工作。这样,他走出了山东,来到了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

  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参与创办《济南劳动周刊》。1921年7月,王尽美与邓恩铭代表济南早期党组织赴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一起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共同促使大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历史性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王尽美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并作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以表心迹: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长期过度紧张的工作和常年艰辛的生活,摧残着王尽美的身体健康。王尽美积劳成疾,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经常咯血,但他置生死于度外,仍抱病致力于革命运动。

  1925年6月,肺病复发,王尽美自知痊愈无望,于是委托中共青岛支部的负责同志,在他的病榻前笔录了他口授的遗嘱。他希望“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这份遗嘱记录完成之后,他亲自过目,然后在遗嘱上郑重地按上了鲜红的手印。

  1925年8月19日,一颗年轻而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王尽美同志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革命业绩却一直在山东人民中广为流传,无时不在激励着人民为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革命先驱辈出的北园分校

  北园分校是一所革命先驱辈出的学校,除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山东共产党主要创建人、领导者王尽美外,还走出了王志坚、鲁佛民、鲁伯俊、王景鲁、王希坚、臧克家等革命先驱。

  1.济南早期共产党组织成员王志坚

  王志坚,字石佛(也写为石甫),1899年出生于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一个地主家庭,是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翔千的侄子,他是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王志坚早年毕业于诸城市相州高等小学,1917年考入省立中学,后转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在北园分校,王志坚和王尽美是同班同学,住同一宿舍,又都是学校的高才生,都长于文学,两人的交情也特别深。其间,他受王尽美的影响,积极参与组织开展了许多革命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志坚积极为学生自治会创办的刊物《泺源新刊》《励新》撰写进步文章。在《泺源新刊》上发表了《小学各科教授的研究》《乡村教育与文化运动》《劝大家快些助赈》《对于中国现代文艺的感想》等若干文章。在《励新》杂志第一卷第一期(1920年12月15日)上发表了《贫乏的研究》和诗《暴雨》。

  王尽美、邓恩铭参加完中共一大回济南后,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志坚是骨干成员。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苏联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王志坚与王尽美、邓恩铭等6人,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的代表,参加大会。1945年9月,诸城解放后,王志坚曾到县教育科工作。1947年因公牺牲,时年48岁。

  2.被毛泽东赞誉“十年党节可嘉”的鲁佛民

大明湖畔的革命发源地——记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鲁佛民

  在济南市汇波小学的校史名誉榜里,鲁佛民永远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位百年老校的创建人,不仅是著名教育家,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硬汉”。

  鲁佛民名琛,字献卿,别号佛民,济南市天桥区沃家庄人。1911年12月,他只身离济赴上海,致书章太炎,主张变法。章太炎接书后,屡次与其晤面。辛亥革命失败后,鲁佛民回到家乡北园创办菜市庄学堂,并请他的大儿子鲁伯峻协助他一起管理学校。

  “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学生、市民相继而起,罢课罢市风起云涌。鲁佛民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学联的重要宣言、标语口号及游行示威的行动计划,多由他草拟。他还积极组织并参加济南学生游行,抵制日货,以山东学联请愿团成员身份赴京,静坐新华门,要求总统接见等。由于他参加运动积极且发挥重要作用,深受青年学生的信任和拥护,因此被反动军阀和亲日分子视为危险人物。

  鲁佛民、鲁伯峻和王尽美既是战友又是好朋友。1925年7月,王尽美在青岛住院期间,其医疗费用,除组织上负担一部分之外,都是由同志们自愿捐助的。这时正逢鲁佛民在青岛工作,他一直是热情资助和关怀者。王尽美的身后成殓和运灵柩还籍,也都是鲁佛民亲自协助办理的。虽事隔几十年,王尽美的母亲仍是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她老人家每和同志们谈起这段往事,总是打听这位鲁佛民的下落,并问还在世否,并表示现在革命胜利了,应该好好去谢谢那位鲁老先生。

  1926年冬,鲁佛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鲁佛民与组织失去联系。后辗转来到北平,隐姓埋名,身居贫民窟。他重操教书先生旧业,启蒙少年灌输进步思想,促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七七事变”后,鲁佛民由北平转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他向毛泽东汇报了在北平十年情况,毛泽东赞誉他“十年党节可嘉”。不久,他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秘书。1938年春,调边区政府秘书处。同年10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后任边区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边区银行法律顾问。1944年5月18日病逝于延安。

  3.山东地方党组织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鲁伯峻

大明湖畔的革命发源地——记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鲁伯峻

  鲁佛民的长子鲁伯峻、次子余修均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鲁伯峻名广德,字伯峻,济南市天桥区沃家庄人。他是山东最早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年轻人之一,山东地方党组织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革命烈士。

  1908年,鲁伯峻在父亲的鼓励下,考入山东省立模范小学。1914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师范讲习所,在该校接受了教育救国的思想。1916年毕业时,鲁伯峻被评为优秀学员,被聘为菜市庄学堂教员,协助父亲管理学校。

  “五四运动”打开了鲁伯峻的政治眼界。父亲鲁佛民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奔走呼号,他也积极参加知识界的集会活动,如饥似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1920年,鲁伯峻和王尽美、邓恩铭等组织励新学会,阅读研究《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马克思主义成为他的政治信仰,为此被反动教育当局指责为“过激党”,革除了小学教员的职务。

  1924年10月,鲁伯峻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以鲁丰纱厂为基地,开展工人运动。他在该厂组织了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并任夜校教师,讲授自编的《平民课本》和《千字课本》,主办《工人周刊》,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春,鲁伯峻在山东省委机关工作,分管宣传及近郊农民运动,多次到近郊北园、祝甸、龙山、华山及黄河北鹤山一带组织农民协会。5月中旬,因叛徒告密,山东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鲁伯峻被捕。他从济南东关十亩园街38号寓所被敌人带走时,将随身的怀表交给妻子,嘱托其“好好照看3个孩子,好好活下去”。在狱中,他遭受酷刑,坚贞不屈,5月23日在济南千佛山下英勇就义,时年32岁。

  2019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鲁伯峻遗骨迁葬于济南革命烈士陵园,与昔日的战友王尽美烈士墓并排而立。

  4.从北园分校走出的诗人臧克家

大明湖畔的革命发源地——记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臧克家

  从北园分校走出的名人中,除了王尽美、王志坚等校友外,还有著名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诸城市龙都街道臧家庄。1923年入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在北园,臧克家深深体味到“济南潇洒似江南”这句古诗并非夸誉之词。在回忆录中,臧克家曾这样回忆北园当时如江南水乡一般的景色:“满眼是稻田,处处是流水,湖田里荷叶田田,红花万头攒动。秋末,荷枯,把水放走,湖中金色鲤鱼在阳光下活蹦乱跳,景色动人……北园,环境幽静,完全像江南的农村。”

  在《济南漫忆》一文中,臧克家再次写道:“入学头一年,先住北园。这里,近靠胶济铁路,绿树清流,稻田藕花,一片乡村风光,但与故乡不同。当时就知道‘济南潇洒似江南’,没到过江南,也就无法对照,只觉得眼前景色既熟悉又新鲜。在北园住了一年,生活纯朴,环境清幽,置身城市而无烦嚣之感。童年在故乡,见过大米而没吃过,至于稻子,只闻其名而已。而今稻田方方,秋风送爽,黄穗摇金;荷花池中,泼剌鱼跃,这些入画景色,使我悦目赏心。”

  1943年4月,臧克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

  2004年2月5日,臧克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作者:张崇元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