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从菜市场赶回小院的徐田,套上围裙又钻进了厨房,缭绕的热气间,洗菜、烧火、包蒸包……这位曾经的“都市白领”,干起农家活儿也是得心应手。忙活间,不少顾客又打来电话:“还有位置吗?”“不好意思,下次提前约吧!”
不知从何时起,长清区张夏街道“长”出了一片“网红小院”。一时间,来这里围炉煮茶、就餐打卡成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一位街道工作人员悄悄地告诉我们:“去‘如你所院’看看就知道了。”
“如你所院”就是其中一所小院。小院的主人、返乡创业青年徐田自己也没想到,自家的小院能收获这么多追随者和模仿者,并且形成了一个文旅“新IP”。
“网红小院”长成记
“你看我这名字,注定是要回到乡村发展!”当天上午9点多,徐田刚刚从外面采购食材回来。见到记者,她幽默地介绍自己的名字。
此时,父亲已经点燃了炉灶,劈好柴火,大锅里炖煮着当天中午将要端上顾客饭桌的鸡汤。
这处天然的“开放式厨房”,与小院自然衔接。每天,一家人要从早上6点忙碌到下午6点。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年。小院里,徐田和父亲、妹妹分工明确,父亲负责院子里劈柴、烧火等“粗活”,妹妹负责洗菜、备餐等“细活”。徐田则更多负责招呼顾客、打打下手。
在露天庭院里美美吃一顿牛肉火锅、饮一壶当地特色的“御杏茶”,尝一尝清新的“拉拉秧”蒸包……小院里的这些体验,相信在城市里很难获得。
爆改小院的想法仅仅始于一年前,当时在城市里从事美容业的徐田,回老家看到这方闲置了20多年的院子,萌生了改造的想法。
“当时没想着经营,只想着回老家能有个休闲的地方。”徐田自己画图做设计,自己动手改造。当时正值夏天,为了清理院子里的果树,徐田被“洋辣子”蛰得满胳膊都是伤,父亲心疼她,赶忙来帮忙。
“你看那条小溪边的石头,是村里的邻居开铲车帮着我们去河边运回来的;这些灶台,是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用砖和水泥垒的。”徐田说,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联想到一家人齐心协力的画面。
无心插柳柳成荫
去年10月份,小院改造完成,升起了第一缕炊烟。徐田没想到的是,这处原本打算自用的小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你们对外开放吗?”“我周末能带朋友来玩吗?”小院的门刚打开,就关不住了。这时候徐田发现,自己喜欢的,恰恰也是大家喜欢的。
“那就打开大门营业吧!说不定能干好呢?”徐田没想到,这生意真做起来了,而且越做越好,张夏街道还授予她“回乡创业优秀人才”的荣誉,附近不少年轻人也来向她学习经验。
如你所院隔壁的一家农家乐,利用院子里的杏树,打造了“杏花小院”;万德街道的创业者,借鉴徐田的成功模式,打造了“槐有所院”;张夏街道金庄村的支部书记金树贞被徐田的经营模式吸引,也主动找到徐田谈合作,想借助村里的特产无花果发展小院经济。就这样,张夏街道兴起了一阵“改造小院”的风潮,在张夏街道的统筹策划下,当地不少人也利用农村家庭院落、房前屋后边角地打造这种文旅庭院,徐田的“小院模式”开始在多个村庄落地生花。
不仅济南本地,临沂、天津、大连……不少城市的“粉丝”也慕名而来,想要学习徐田的“小院模式”。
“小院”如你所愿
“很多人问过我,你为什么能成功?”在很多同行看来,徐田的“成功”似乎很容易,面对这样的疑问,她总是非常真诚地回答:“因为我真的很用心。”在她看来,形式是用来吸引人的,真正留住人的是内容。
一句简短的话,其实就涵盖了所有。从观察中记者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用心”。午餐用的牛肉,徐田坚持每天去采购本地的黄牛肉;茶壶里的茶,是用张夏街道特产的御杏皮晒干制成的;就连不起眼的面条,也都是用石磨面粉手工擀制的……
在店里帮工的姜永清大姐,手工摊制的煎饼深受顾客们喜爱。小院的生意同时也带动了她家的煎饼生意。徐田说,她想把小院的流量引向更多的地方,不光煎饼,还要带动更多当地的农产品销售。
张夏街道抢抓这一风口,总结成功经验,复制发展模式,推动着辖区的“小院经济”从餐饮到“微度假”转变,并组织小院、民宿、旅游点经营者成立发展联盟,变分散经营为集中营销,实现各业态之间资源共享和抱团发展。目前,整个张夏街道已经发展起了9家成熟的“小院”,利用这一品牌外溢效应,张夏街道打造出“御道张夏·如你所愿”的长清文旅“新IP”。
从美容业“跨界”到文旅业的徐田,如今相当于换了一个“朋友圈”。以前跟她打交道的是美容医生和加盟商,现在跟她打交道的是乡村创业者、村支部书记和村民。
“这两种工作状态有什么不同?”“现在的我更充实、更快乐。”徐田说,现在城市的消费者,向往一种质朴的田园生活,渴望用自然来“治愈”自己。她眼中的“庭院”,就是一个给顾客提供这种情绪价值的地方。而她,在工作中同样也收获了这种情绪价值。就像小院的名字一样,如你所愿,如你所“院”。(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 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