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是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重要力量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逐步成为全球跨国投资重要目的地,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的综合优势日益凸显。根据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全球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FDICI)报告显示,中国从上年的第七位跃升至第三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作为外资高地,近年来山东通过政策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形式,努力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持续释放吸引外资的“强磁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商投资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利用外资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发展阶段,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对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山东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有效抓手。
利用外资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多年来,山东始终将利用外资作为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
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凭借完备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旺盛的投资需求,以及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和持续创优外商投资环境,山东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持续增长,对外资保持较强吸引力。从2020年至2022年,山东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达13.8%,年均新设立外资企业2818家,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比重均超10%。2023年,山东实际使用外资达175.3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11%,居全国第五位;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山东实际使用外资达81.61亿美元,规模跃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的比重也提升到11.6%。
引资项目质量显著提升。重大外资项目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资稳定增长具有显著带动效应。近年来,山东成功引进了更多的重大外资企业及项目,对世界500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省到资过亿美元项目达到26个,这些项目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40.7亿美元,占全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23.2%。在2024年的前5个月,就有22个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落地,合计到资16.5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26.1%,其中过亿美元项目3个。截至目前,累计有2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934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061.1亿美元。
外资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助力。多年来,外资企业积极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等领域,已成为山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制造业方面,外资的投向逐渐由传统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制造业。从2018年至2023年,外企在山东投资机械、化工等领域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占比由4.39%增至8.48%,医药制造业占比由0.71%增至2.92%。目前,全省制造业外资企业超过8100家,占比接近外企总数的50%,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制造业项目347个,带动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服务业方面,外商投资重点转向专业技术服务业。2023年,山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约30%,专业技术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增长新引擎。
外资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引进具有创新属性的外资是高质量利用外资的现实要求,也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从利用外资形势来看,高技术外资大规模引入为山东市场高端要素集聚和技术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2023年,山东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59.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34%。在2024年的前5个月,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到账外资达27.8亿美元,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5.3个百分点。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23)》数据,山东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仅7.7%,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达12.2%,R&D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35%,显示出较强的创新驱动力。从2018年至2022年,山东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营收利润率分别由6.22%、19.9%、2.36%增至7.71%、20.19%、10.47%,表明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带来盈利增长。
探索外资利用的新路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结构失衡、引资能力减弱、溢出效应降低等问题。因此,山东需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新路径,不断提升外商投资质量效益。
大力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合作水平。加大产业引导力度,落实好国家在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清零政策,鼓励引导外商投资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3830”产业集群培育和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关键领域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取消科技、商务和物流等充分竞争性服务业准入限制,探索有序放开教育、医疗和金融服务等有限竞争性服务业投资准入,推动外资更多投向数字经济、医疗康养、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领域。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外资存量企业深度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自身业务不断改革创新。
加速外资高端优质资源聚集。激发开放平台利用外资引擎作用,注重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招引重大外资项目的关键作用。大力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联动”,不断提升引资质量。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完善总部经济促进政策体系,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山东设立区域总部,以及运营、采购、品牌、结算、物流中心等各类功能性机构,打造高端要素集聚高地。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建设,支持外资企业在山东设立和发展研发中心,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承担各级科技任务,引导外资企业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后国民待遇政策,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经营运行、标准制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扩大数字化服务平台覆盖范围,提高外资企业在口岸通关、海关监管、资金流动等方面的便利化水平,构建更高质量的服务体系。维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工作机制,推动解决涉及多部门事项或政策性、制度性问题。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重点外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切实做好优质外资项目生产要素保障,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外资企业投诉等制度机制,持续提升外商投资服务水平。
(王爽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箫唯系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