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成长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2024-12-05 07:00:5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飞

责任编辑:刘克

  人物速写:她们身着淡绿色的工装,笑意盈盈的面庞让人倍感温暖。泉韵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18名康复老师均为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温柔、细心且耐心。在观察她们的教学日常、与孩子们的相处点滴后,记者还发现了一种特质,那就是韧劲。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上午,泉韵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个训室里,老师张志正带着3岁的晨晨学习发音。

  “这是乒乓球,晨晨你说,乒—乓—球。”张志温柔缓慢地示范着嘴型,满脸期待地注视着眼前的孩子。一脸稚嫩的晨晨耳后别着一枚小巧的人工耳蜗,她专注地盯着老师手中的小圆球,奶声奶气地发出了一个微小的声音:“乒乓球。”

  简单的三个字,师生二人却努力了很久。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耳蜗宝宝”听力重建

  跟晨晨一样,康复中心的孩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听力或言语障碍。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一岁多。常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需要付出艰辛且漫长的努力才能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康复老师无疑是重要的领路人。

  在康复中心,40多个孩子来自全省各地,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干预,这些孩子也可以去普通的学校,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的。”齐旭是泉韵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主任,也是这支女教师队伍的带头人。

  ““最紧张的,就是拿到孩子的听力检查报告的时候,孩子听力现阶段属于一个什么情况,后续会不会继续下降等特殊情况,通过综合性的评估进行康复及动态观察,才能确定康复方案。”齐旭说,等待医学报告的时候,她们和家长一样揪心。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我们看到的是,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家长们都不会放弃,都会倾其所有帮助孩子抓住珍贵的康复时期。”

  齐旭告诉记者,现在相比20年前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政策上可以说有了一个“大跨越”:“孩子们只要是符合手术指征,都能享受到国家免费安装人工耳蜗的政策,可以说给家庭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压力。”齐旭形容她们的工作,是对好政策的接力;“有了人工耳蜗,我们就可以教他们学习听、辨识、理解和说话了。”

  尽管如此,但每个孩子的听障原因不同、轻重程度也不同,康复老师需要一对一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康复计划。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等待那个“微小声音”

  听障儿童的家长们往往只需要面对一个孩子,但康复老师需要面对一群孩子。家长的期望同样带给了老师巨大的压力:“不能辜负家长,更不能耽误孩子。”

  这群老师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大都来自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言语矫治和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她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细致、耐心、亲切的笑容给人温暖。

  “仅仅细心、耐心是不够的。康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韧劲。”齐旭指向玻璃窗里的教室,25岁的于兰昕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集体课,她面前是七八个3岁左右的听障儿童,面对课件里的动画片,孩子们的反应显然要“慢几拍”。一个“滑雪”的词语,于兰昕先是用动画演示,自己再张大嘴巴一遍遍复述,两只胳膊还做出滑雪的姿势帮助孩子们理解。

  康复是日复一日、重复性的训练,孩子们才能从听,进而辨识、理解,再到能说出来。这是一条没有捷径的道路,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陪伴孩子走过。

  “一个简单的词语可能需要一万次的教学刺激,才能让孩子萌发出声音来,前9999次的教学都是重复且枯燥的,没有韧劲是很难坚持下来的。”齐旭说,尽管这样,用一万次的努力换来最后那个微小的声音,她们觉得“很值得”。

  就这样,老师们在日复一日间,回应着每个孩子的小小的进步,鼓励着他们从一个字到两个字,再到三个字的声音萌发,直到他们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话。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老师的陪伴“如影随形”

  珠珠(化名)刚来到康复中心时只有一岁多,因为家长的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她没有错过最佳的康复时间。在康复中心进行了两年的康复训练后,她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就读,现在已经6岁的她,学习能力与普通孩子无异。

  一一(化名)当初也是这样过渡到普通幼儿园的,如今他已经是一名高中生。康复中心的老师也一直与家长保持着联系,随时了解着孩子的情况。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的一一不仅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还参加了国家级的单簧管演奏比赛。“参加音乐类比赛,对于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几乎算是一个奇迹。”齐旭说,最令她们喜悦和感动的时刻,无疑是随访中听到孩子们的好消息。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融媒·画像丨她们帮助“耳蜗宝宝”,努力成为“普通人”——“影子”老师

  孩子能否适应外界嘈杂的环境?听力设备的状态是否理想?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否跟得上?老师们的使命并不会因孩子离开康复中心而终结,而是会伴随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在每个必要的时刻伸出援手,提供后续的康复支持。

  “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齐旭说。

  短短两年的时光,在孩子漫长的人生中是短暂的,却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幼时在康复中心度过的日子,会被淡忘、甚至消失在孩子的记忆中,老师们却并不在意。她们依然在试图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搭建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因为没有什么,比看到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更令她们喜悦了。

作者:王飞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