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西城根街西城墙遗址
民国时期的济南西门瓮城
今启明街
严薇青著《济南掌故》
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街僻巷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济南日报》推出《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稿件,9月17日、20日已见报稿件前两篇。
“济南二云”:
小沧街兄弟双进士
今泉城路西头路北,有济南名街高都司巷,南北向,其北为启明街。启明街最北端,临大明湖处,便是小沧街。小沧街名声不算大,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此街居住着一家贫穷的孙姓人家,名文芹,更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头百姓。然而,孙文芹的两个儿子,其二子孙官云、三子孙纪云却非同了得。兄弟俩均为进士高第,显赫京官,官云为翰林,而纪云则为道台。
之一,“济南二云”之孙官云
依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孙官云传”等文献,笔者整理孙官云生平事迹如下。
孙官云,字紫峰。年幼时父亲去世,家庭贫穷,不能从师就学。只能与弟弟孙纪云相互切磋,互为师友。官云酷爱读书,以致废寝忘食。他终年不出家门院落,一心苦读。二十岁,与弟弟纪云同入历城县学,成为诸生(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山东壬子科乡试,他以第十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咸丰六年,官云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
孙官云勤以治狱,慈以待人。虽为刑官,而有“菩萨”的称号。
秋审处是刑部最具权威、最关键的部门,一般官员是进不去的。而官云到刑部不久,便因“精于例案”而参与秋审。
秋审,我国古代复审死刑案件的制度,因于秋季举行,故称。人命关天,因而秋审官员,权责极重,能力超强。官云在刑部任职二十余年,于光绪己卯(1879年)提升员外郎,以其才干,不久将有大用。然而此时,他却以“足疾”而请求退休,回归老家济南。
作为品端学醇的一代翰林,官云有着很高的声望与文望。回到济南,求学请业者接踵而来,于是,官云办起了“梯云文社”,向济南学子传授制艺与知识。每届秋闱即山东乡试,梯云文社成员颇多中举。此后,官云又被聘为济南书院山长(主讲),培养济南诸多人才。
官云性情淳厚,生平从无疾言厉色。他与弟弟纪云年幼时同学,后来同在京城做官,兄弟怡怡,令人称羡。他将兄长寿仁的儿子视如己出。寿仁生病,他爱护、照顾得无微不至。寿仁死后,他哀恸不止,以至旧疾转增,遂不起,年五十七岁。
之二,“济南二云”之孙纪云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孙纪云传”等文献,我们可以想见孙纪云为官之卓绝风采。
孙纪云,字幼轩。同治四年(1865年),纪云考中进士,分配到礼部。孙纪云“详稽典礼,勤于治事”,为长官所器重。时间不长,便提升礼部员外郎、转升郎中。光绪初年,纪云擢升河南道御史,转京畿道。
孙纪云清正廉洁,操守谨严。一次,有一位朋友来见他,身上带有巨金,将有所请托,等到听完纪云的言论,方才知道此事绝不能行,“竟不敢启齿而去”。
光绪九年(1883年),孙纪云出任山西平阳府知府。临行,光绪勉励他说:“山西大灾之后,元气尚未恢复,你要当个好官。”
抵达平阳,他夜理簿书,经常半夜不寐,于是得了奇怪的疾病,只得告归田里。病好之后,仍回原省,任朔平府知府。朔平地瘠民贫,士风固陋,纪云到任后,振兴文教,选择士子之颖秀者亲自为之授课讲解,光绪十七年山西辛卯乡试,有二人考中举人。
后来,孙纪云由潞安府知府调任大同府知府,开启了其人生最为艰难、亦最为灿烂照人的岁月,将一位一心为民的清官形象展示无遗。
此时正值山西荒歉之年,其他基层官员为了讨好上司,也为了头上的乌纱帽,不管百姓死活,对灾情往往匿而不报。唯独纪云毅然申报请求赈灾挽救百姓,山西巡抚几次训斥他,纪云最后只好冒着巨大风险,先行开仓以救灾民,然后,自请擅自开仓之罪。巡抚大怒,准备严惩,并且通告全省以大同府孙纪云为警戒。然而,正在此时,朝廷知道了山西灾荒,电询山西赈灾情形,而且江南富绅也派人携款前来放赈救济。巡抚大为恐慌,急忙取消前发通告,而加倍给予纪云先前所申请赈款之数,以掩盖失误。纪云奉饬办赈,他慎重选择属员,亲自调查放赈,救活的百姓无以数计。而一切司员薪水与车马之需,全部由自己的廉银支付,不动公款。当政者因为他办赈出力,想为他请求奖赏,纪云誓不接受。于是,大同士民为他立生祠于雁门关孙百谷祠内。
后来,纪云调补太原府知府,他慎于治狱,所审理案件出于公正,不屈从上官的意愿。再后,纪云曾署雁平道、冀宁道。得寒疾,于是自己请求解除职务。后卒于太原。
纪云性好读书,平时手不释卷。三十岁前,手抄本及杂著盈箧。捻军过济南时,正馆于泺口镇,匪至不及徙,尽散失。存者惟《苏人新编》二卷。
之三,“济南二云”读书成名,皆兄孙棣之力
还有更为感人的,是“济南二云”的成功,背后有人;甚至可以说,全部在于其兄长孙棣的扶助与付出。
据孙纪云乡试朱卷,孙家弟兄四人,依次为孙棣、孙官云、孙纪云、孙鹤云。前面所讲的“寿仁”,正是孙家老大孙棣。
孙棣之死,令其弟官云痛不欲生,甚至接踵而亡,此亦足见孙氏兄弟情深,兄长抚爱之恩难忘也。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六》“孙棣传”,孙棣,字伯华。父亲去世时,孙棣20岁,三个弟弟均年幼。父亲临终,对孙棣说:“你两个弟弟官云与纪云都能读书成事,但是我们家里贫穷。今后两个弟弟能不能成名,就全靠你了。”
自此之后,孙棣牢记父亲遗命,将家事全部承担起来。柴米油盐,一切琐屑事务,均亲自办理,决不令弟弟废读与分心。
当时,孙家极为贫寒,孙棣便以佣书谋生。佣书,是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生的一种职业,因为孙棣活干得漂亮,山东布政司署等部门争着请他“主文稿”。每年的收入孙棣全部用来养家,供弟弟读书所用。后来官云、纪云同时入县学成了秀才,孙棣仍然不以家事连累诸弟,使他们专心研习举业。后来两弟先后中举人,成进士,同在京师为官,他还不时资助。
孙棣性情慈善,对待同族都极为厚道。他的堂妹在丈夫死后无依无靠,他便将她接到自己家里,以终其身。堂弟的妻子没有儿子,也依靠他家居住。从弟孙鹏云自幼丧父,生计艰难,他便找些布政司署的事务让他去做,自己则从事盐务。邻居有张姓者,贫穷无计,年终自缢于孙棣门外。孙棣早晨看到,立即抢救,得以不死。问所苦,张氏说:“没有办法再活下去了,想死在您的门前求您埋葬我。”孙棣以好言劝慰,并给他十缗钱。其后张氏仍无以为生,打算将门前水田五亩卖给孙棣,孙棣坚辞不受,照原价作“典契”,而仍然由张氏承种。其厚德类如此,所以孙棣在济南人称“孙善人”。可惜年过六旬,被时疫夺去性命。
父为经魁,子为榜眼:
清代西门大街汪氏家族
今泉城路最西首,清代称作西门大街,乃是自古繁华之地。街南,有一汪姓人家,名字唤作居敬者,为乾隆年间山东乡试之“经魁”;而其次子汪镛更为出色,乃乾隆四十年榜眼,荣登殿试“三鼎甲”行列;其四子汪长龄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万州知州;汪居敬长孙汪天衢,则为乾隆五十三年山东乡试之举人。
之一,汪居敬:名师与经魁
据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一》“汪居敬传”等文献记载:
汪居敬(1718年—1787年),字寅清,号竹亭。其父汪
,雍正间官松江府粮捕通判,有政绩。居敬自幼好学,早年便很有名。他进入济南府学即为享受廪膳补贴的廪生,然而在参加山东乡试时却屡考不中。他有五个儿子,全部由他亲自教授,儿子们先后进入济南学宫,卓荦有名声。
后来,汪居敬被选为濮州学正,他召集生员“勤讲习,敦劝勉,日有稽,月有课”,使得濮州士风大振。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山东乡试之年,汪居敬已经60岁高龄。此时,他的次子汪镛已经官至翰林院编修,然而,他却不以自己年高为虑,最终以“经魁”高中第五名。何谓“经魁”,清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是每一经的经魁,称为五经魁。五经,则指五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他的四儿子汪长龄与他成为同榜举人,同年的举人很多都曾是他的学生,前来祝贺的人们踏破了汪家大门。后来,汪居敬因为两个儿子在远方做官,于是不复进取。年七十而老于济南。
之二,汪镛:榜眼与名宦
据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一》“汪镛传”等文献记载:
汪镛,字东序,号芝田。自幼聪敏颖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举人,乾隆四十年以殿试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的高第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光禄寺卿、顺天府丞。
乾隆四十四年,汪镛充广东乡试副考官。乾隆四十五年,任陕甘学政。他在任上十分尽责尽力,考试生童,他选择其中可以造就者,经常接见他们,并不遗余力地讲解教授。他尤其体恤寒门子弟,凡廪生考贡生者,他都考虑到他们跋涉远来,饬令一到便立即投文考试,并且当堂发贡单,考生即刻能够回原籍。出门不过三日。
其后,汪镛因为失察,降三级调用。后很快便奉特旨,还任编修。嘉庆元年(1796年),擢湖广道监察御史,历礼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嘉庆四年,充会试同考官。作为言官,汪镛弹劾违法犯罪的官僚无所顾忌,直声震于当时。嘉庆七年,他奉命巡视东城、西城。其间,他参与众多大案、要案的勘查与审理,公正无私,显示了他精于治狱的能力与才华。
汪镛后擢升通政司参议。其时大雨不绝,黄河河决,汪镛上疏请朝廷因时平粜,以济民食。并严查关口,使得商运粮顺利流通,并禁止私贩囤积居奇。他还上疏陈列摊征河工帮价银两之弊,以及久任督抚大吏勿轻更调等等,全部切中时事。
嘉庆十二年,汪镛复任陕甘学政,奖拔人才,一如旧时。嘉庆十三年,授大理寺少卿,转光禄寺卿。嘉庆十四年,补顺天府丞,以年老告归。卒年八十四岁。
山东省图书馆藏有其《芝田书札不分卷》(稿本)。
又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引宣统《山东通志》,汪镛有孙名汪兆侗,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官陕西定远厅同知,补乾州知州。当时,地方上有匪徒骚乱,而经略胜保驻兵乾州,纵容兵丁索取供用。兆侗与之抗争,不为所屈,由此声名大振。光绪二年(1876年),以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被推举为“卓异”。汪兆侗后告归故里。在济南老家二十年,待人谦和,从无疾言厉色。遇地方大员咨询,则侃侃正言,为民请命。所以深得百姓敬重。
之三,汪长龄:风尘满面一清官
汪长龄(1749年—1819年),字西庭,号学山。汪居敬第四子,汪镛之弟。性孝友,极颖悟。尤其喜好诗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山东乡试考中举人。乾隆四十六年成进士。任四川秀山县令。秀山地接苗族,苗人时出为扰,长龄以重法治之,民安其业。长龄爱才,发现可造就之士,不时召至署中,为之讲授。后来,以父亲去世而回济南。临行,绅耆乡民依依不舍,脱靴勒碑、献万名衣伞。
其后,长龄选授浙江奉化县知县,他实施宽柔以教的方策,闲暇时则赋诗莳花木以自娱。后历官山阴分水县知县。小弟前来依附,他竭力保护,唯恐有不周到的地方。一年之后,弟卒,长龄大哭,哀恸感人,他护送弟弟灵柩归葬济南,而迎养生母于县署。
嘉庆辛酉(1801年)、甲子年(1804年),他接连选为乡试同考官。后调任江山县,此县地当浙、闽两省重要孔道,差务络绎不绝,民俗尚武轻文,长龄捐出俸钱,修葺书院,增添资金费用,以兴文事。在书院肄业者,如刘侹、朱晋、毛宗诗,秋试皆考中举人。
再后,长龄选广东惠来县知县,又调番禺,不久升万州知州。后兼摄陵水县知县。病卒,年七十一岁。
长龄一生,历四川、浙江、广东诸多县邑,风尘仆仆,艰辛备尝,而不改其为民造福之初衷,难能也,难得也。
今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藏有汪长龄编《万州志十卷》(清道光八年刊本)。
书香之家,名宦之后:
济南严氏家族
之一,严组璋:济南西城根走出的“严青天”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济南西城根街居住着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严姓人家。
严书泰,字雨泉。善书法,工诗歌,著有《雨泉诗草》。中岁,他以游幕为业,曾应临清州知州张积功之聘为其幕友。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临清,他因与知州的情感不忍离去,城陷,与张积功同死于难。事迹见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忠烈传》。
其子严组璋,字笠樵。组璋早年便补为诸生,咸丰八年(1858年)山东戊午乡试,他以第二名中试。其后以知县分发安徽。巡抚非常器重他,委派他办理工程局、芜湖关税务等。他在安徽,历任庐江、婺源、石埭、芜湖等县知县,尽心尽力办理民事,案无留牍,政绩斐然。
其后,严组璋补来安县令。来安刚刚经历寇匪之乱,百端待理。他到任之后,捐自己的廉俸,修筑城垣,建立书院,筹办积谷,得到恩惠的士民都十分敬重他。江北素多盗寇,组璋严加缉捕,他经常率领人马,直抵巢穴,盗寇无漏网者。亦因此,其他盗寇全部遁迹逃匿,老百姓欣慰地称他作“严青天”。
此后,严组璋调补霍邱知县,兼代理歙县知县。光绪戊子(1888年)、己丑(1889年),他充江南乡试同考官,所得多名士。后保升直隶州知州,因积劳成疾,于是告归济南。家居十余年,当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委托他办理广仁善局和因利局,贫苦百姓多依赖此局获得利益。他还倡立文社,整顿义塾,奖掖后进,无微不至,对于贫寒之士,更设法培植之,士人受其惠者,称道不绝于口。
组璋性颖悟,目下十行,博极群书。他于医卜、天文、地理均广泛涉猎、研讨,尤精星学,兼工绘画。晚年以著述自娱,著有《增删四书》《益智录》等。卒年七十三岁。
之二,严薇青:济南文史专家
严薇青(1911年—1997年),原名严懋垣,字薇青。后以字行。严组璋之孙,其三子严讷之子。
严薇青先生与徐北文先生,对于济南历史研究有开拓之功,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也。济南后起的研究者们,都是读着他俩的著作与文章,得以起步的。
1926年,严薇青进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后转入齐鲁大学附属高中和济南高中。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36年毕业后回济南,在山东省立一中任教。1939年秋到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工作,不久返回济南在美国教会学校齐鲁中学高中部教书。济南解放后,历任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等。他曾任省和济南市人大代表、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济南市政府文化顾问等职。
严薇青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成果颇丰,著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柳宗元世系补正》《关于〈红楼梦〉作者家世的新材料》《〈老残游记〉新注》《刘鹗与太谷学派》等。而在济南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研究方面,有《济南掌故》《济南琐话》《泉城百年老照片》等等。
济南是泉城。在这三部专著中,单是关于济南名泉的研究与考辨便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作品有《七十二名泉》《趵突泉的三股水》《金线泉和悠然亭》《马跑泉与关圣庙》《五龙潭》《江家池看鱼》《舜井锁蛟的传说》《李攀龙和白雪楼》《趵突泉上的御碑亭》《德王府·院前·齐鲁总制》《寿康泉和杜康泉》等十余篇。这些文章,如今已成为记录和研究济南泉水的宝贵文献,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严薇青先生具有渊博深厚的文史功底,他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认真撮取有关济南泉水记载的精要,做到言必有据,信而可征。如对于趵突泉,他追问和解答的是为何三股水的高度在古代诗文中记载不同,趵突泉三股水有无人工因素在内等;又如金线泉,他则考证其历史变迁及金线出现的原因。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最渴望得知真相而对名泉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话题。
其二,他怀着抢救济南泉水文化的责任感,不畏艰辛,亲临各地考察名泉,为济南泉水留下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根据元人于钦所著《齐乘》,有金人《名泉碑》所列的济南七十二泉。但后来有的名泉被另外的泉水所代替,之后岁月流逝,更难把七十二泉的名称和地点一一指明。严薇青先生根据地方志乘和自己的亲历考察,写成《七十二名泉》一文,将七十二名泉和名泉在今日的所在地一一注明,实在功莫大焉。
其三,严薇青先生学识渊博,且具有良好的驾驭古文辞的能力与功力,行文言简而意赅。如其《济南八景》《三山不见》《五龙潭》等文,莫不古意悠长,文采斐然,使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和泉水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莫大的审美愉悦。
之三,严民:女承父业铸新篇
严薇青有女严民,是蜚声齐鲁的女作家。她少承家学,其后从事文学创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文联一级作家。
严民自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中、短篇小说,电视、戏曲剧本共1000余万字。计有长篇小说《一个死囚的忏悔》《洗礼》《血祭》《蝶舞》等多部。
其中,长篇小说《一个死囚的忏悔》1988年获《文汇报》文艺连载奖、济南市首届文学创作奖,《血祭》《蝶舞》《洗礼》分获济南市和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另有散文集《济南民俗》获2013年泰山文艺奖,《老残游记》(严薇青校注,严民整理)2005年7月获山东省精品图书奖,京剧剧本《老残游记》(合作)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学奖大型剧本银奖,长篇纪实文学《齐鲁青末了——严薇青传》获恽逸群新闻奖出版类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