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黄河大合唱”双城合作新篇章——济南郑州深化协同发展综述

2024-12-16 06:41:5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范俐鑫 郑州日报记者李娜 张昕 侯爱敏

责任编辑:田艳敏

  ●郑州篇

  “山河一体”,郑济协同,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说天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郑州和济南,都位于黄河干流,是沿黄的重要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论地利——山东、河南一衣带水,地缘相近,一个是沿海大省,一个是内陆大省,在区位上具有巨大的互补关系。济郑高铁、日兰高铁全线开通,两座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

  讲人和——郑州、济南分别是两个人口大省的省会;均列于“万亿俱乐部”;河南的仰韶文化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既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怎能不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篇章?

一曲“黄河大合唱”双城合作新篇章——济南郑州深化协同发展综述

  一份“对赌”协议背后的黄河战略新图景

  鲁豫“对赌”的故事,近年来被不少媒体津津乐道。

  故事始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后,2021年,山东、河南两省签署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两省“对赌”,实际上是为了生态保护。而今,这项“对赌”依然在进行。两省的这份约定曾被网友戏称为现实版“鲁豫有约”,而这份“对赌”也促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五年来,郑州市牢记嘱托,以黄河战略为牵引,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围绕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河上下处处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郑州乐章。

  现如今,黄河河道岸边已然成为郑州市民心头的“后花园”,无论是春日的莺飞草长,还是秋日的橙黄橘绿,人们喜欢在这里扎下帐篷,纸鸢纷飞、孩童嬉戏,一派祥和。郑州把幸福黄河建设和黄河治理等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河湖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打造安澜、和谐、生态、文化的幸福河。而今的郑州黄河段,在巩义河洛汇流处,多少游客至此探寻华夏文明源起之魅力;在荥阳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长河落日吸引骑行和拍照者纷至沓来;在金水马渡黄河大堤上,不少人周末携家人来此看秋水长天、叙天伦之乐;在中牟三刘寨黄河观景台,目光在开阔的河面随鸥鹭齐飞……

  一场“喊话”背后的城市合作新未来

  今年春天,《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到——强化郑州与济南、青岛、洛阳的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这是郑州官方文件中,首次对山东的济南、青岛公开“喊话”。

  而对于科技创新,郑州下了一番苦功夫。郑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打好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的重要要求,按照河南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部署,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奏响了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数据显示,2023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3617.8亿元,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在9大国家中心城市、万亿级城市中均排名第一。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排名跃居至第19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800家、占河南全省4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13%以上的增长,人工智能之城、算力之城、量子之城加速崛起。截至目前,郑州已汇聚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省实验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97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3家。

  在郑州,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正在重点培育,未来产业正在谋篇布局。

  郑州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培育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5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传统汽车、装备制造、铝工业、食品制造、服装家居、耐材建材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谋划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6个未来产业。“1566”,郑州厚植产业根基,积蓄澎湃动能。

  而济南,正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了9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超过60%。

  由此来看,郑州和济南两地科技合作前景广阔、工业合作潜力巨大。

  一个交通网带来的区域发展新机遇

  相传,2000多年前,孔子从山东曲阜前往河南洛阳“问道”老子,一路跋山涉水,走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而今,从济南到郑州,乘坐高铁只需不到两个小时。

  2023年12月,全线贯通的济郑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区域连接线,是一条连接山河两省的交通大动脉。它将济南和郑州之间的距离从“V”字拉成“一”字,从3.5小时缩短至两小时以内,这条高铁构建起山东半岛与中原、西部地区联系的快速客运通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7月,日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山东、河南两个沿黄人口、经济、文化大省之间,形成了直通两省的济郑、日兰高铁“双通道”。由此,济南和郑州这两个毗邻的省会城市之间,高铁客运通道已增至4条,彼此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郑州来说,交通一直都是“长板”。

  郑州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主平台,着力走好“枢纽+开放+产业+平台”发展路子,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对外开放高地。目前,已经建成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成为内陆地区口岸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城市,形成了“2+2+9”体系(即航空口岸、铁路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新郑、经开2个综合保税区,肉类、整车、粮食、国际邮件、药品等9个功能性口岸),是中部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郑州新郑机场通航11个国家、99个城市,中欧班列(中豫号)连通亚欧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5522.3亿元,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国家中心城市第7,连续12年居中部城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保持领先。

  时代也赋予了两城合作更多的机会:2023年8月,山东和河南两省在郑州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其中提到,充分发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省份和河南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国铁路枢纽的引领作用,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如今,港口方面,山东港口已经承担了河南地区80%集装箱进出口。

  对于郑州和济南的合作,叫好声频频。“河南、山东两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具有承南启北、以东带西、突破发展的关键作用,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带动北方地区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工程学院校长李利英此前表示。

  山东和河南,“山河相依”。

  济南和郑州,双向奔赴。

  相信未来,同样被母亲河灌溉的这两座“万亿级”省会城市,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为河南山东两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绽放济南实践、郑州实践的别样光彩。

  ●济南篇

  波澜壮阔,九曲连环。

  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而下,穿越崇山峻岭,一路浩浩荡荡绵延5464公里,其中有158公里和183公里的身躯,分别划过郑州、济南腹地。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时至今日,黄河血脉里流淌着两座城市一往无前的信念与勇毅,澎湃激扬的“黄河大合唱”深入人心——

  这是一曲“绿色与发展”紧密交织的协奏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擦亮“幸福河”生态底色的同时,更赋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竭动能。

  这是一曲“希望与未来”主题鲜明的协奏曲,拥河发展、河城共荣,沿黄城市携手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将黄河新图景从纸上“搬”进现实。

  双向奔赴的向上之势

  大格局,大谋划,大发展。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亲自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一曲“黄河大合唱”双城合作新篇章——济南郑州深化协同发展综述

  牢记嘱托,黄河之畔日向新。

  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五年时间,济南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黄河安澜。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下,济南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城市能级不断跃升,2019至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三个“千亿台阶”,从9443.37亿元上升到12757.4亿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57元,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透过河水的波澜,济南人正乐见一系列“惊喜之变”:

  岸畔青青,183公里的黄河绿色生态走廊展露新颜,217个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全面完成,趵突泉等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2023年全市PM2.5浓度为全省7个传输通道城市最优。

  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济南努力锻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2023年全市累计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等300余家。

  2024年8月,在黄河支流浪溪河中,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人员捕捞到濒危鱼类黄河刀鱼。而类似物种“上新”的场景近年来不时出现,这些来自自然界的惊喜,背后是济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大河时代,逐浪成势。一路走来,奋楫争先的济南接连实现重大突破,真正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呈现出与黄河双向奔赴的向上之势。

一曲“黄河大合唱”双城合作新篇章——济南郑州深化协同发展综述

  协同发展的蓬勃活力

  强大的交通优势和枢纽功能,一直是郑州与济南的优势禀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两市肩负重任。

  就济南而言,从济郑高铁到跨黄桥隧,从“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到等级最高的4F机场,“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力,省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辐射能级大大提升。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米字形”高铁网加速成形,每天约660趟高铁通达全国366个城市(含县级市),1.5小时高铁里程覆盖4.1亿人口;“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遥墙国际机场208条航线可通达海内外116个城市,轨道交通到2025年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279公里;中欧班列通达22个国家、49个城市,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

  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120年前,济南领风气之先自开商埠;今天,济南携手周边城市,共同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新平台,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

  协同发展,大有作为。协同,不仅是交通互联,更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合作联动。作为河南、山东两个经济大省的省会,郑州与济南这两座工业大市,正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提升流域高质量发展活力。

  一直以来,济南都有颗工业“雄心”,曾在工业领域创造了70多个全国第一,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以新动能为硬核支撑的新增长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兴,百业兴——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和头孢菌素生产基地,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基地和粉末冶金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1.6万亿元,逐步培育形成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这里是“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居全省首位,在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居第32位;这里已步入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的3.0阶段,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十强。

  前不久,济南发布《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跃升和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而根据《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郑州要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的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新时代的郑州与济南,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目光所及尽是发展热土,足迹所至皆是奋进之态。

一曲“黄河大合唱”双城合作新篇章——济南郑州深化协同发展综述

  因“河”而聚的重大机遇

  大城崛起的济南实践,既要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又要在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自我加压中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绝非坦途。

  赶超,跨越,一切有迹可循。

  一座“未来希望之城”,从0到1。黄河北岸,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起步区寄托着济南“千年一跨、拥河发展”的历史使命。自落“子”起,济南举全市之力推动起步区产业集聚、配套提升、功能完善。2023年,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分别增长101%、201%、227%。

  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从多到精。经济社会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重大项目是“牵引器”。济南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项目深化年”前三季度重点项目建设“答卷”显示,2000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3048.94亿元,投资完成率90.5%,超时间进度16个百分点。

  面向未来,济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更高目标。日前,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济南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黄河流域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意味着济南将与包括郑州在内的沿黄城市进一步强化合作交流。

  同饮黄河水,郑济一家亲。随着城市间高铁客运通道增至4条,郑州与济南全面进入“同城时代”,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城经济圈衔接更加紧密。

  因“河”而聚,两市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2024年11月20日,济南市党政代表团赴郑州学习考察,两市签署深化合作备忘录,未来将在济郑都市圈“双圈”互动、生态保护联防联治等13个方面深化合作交流。

  沿黄城市,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经济相携、产业相融。机遇面前,两市主动作为,奋力为绘就大河蓝图探索实践;历史面前,两市久久为功,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范俐鑫 郑州日报记者李娜 张昕 侯爱敏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