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乘客购买机票后,倾向于选择经济舱前排、紧急出口处座位以及部分过道或靠窗的座位,但实践中,这些“好座位”有时却被一些航空公司大量“锁座”无法免费选择,需要付费或用里程积分兑换。还有乘客在线上值机时发现无法选择的座位,却可以在线下柜台值机时免费选择。(12月14日《法治日报》)
乘客购买了机票,理应享有基本的座位选择权,而选择通常意义上的“好座位”,主要是为了满足乘坐舒适度、便利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飞行体验。因此,当“好座位”被航空公司大量“锁座”时,乘客选择余地变得非常小,自然会感到不满和困惑。而且,这些“好座位”并非完全选不到,只是代价有点高,需要额外付费或里程积分兑换,这无形中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成本。
从航空公司的角度来看,采取“锁座”策略不仅是为了配载安全,更多是出于商业利益考量。通过“锁座”并收取选座费,航空公司可以增加额外的利润来源。虽然航空公司收取选座费是国际惯例,符合自主经营、自主定价权原则,但是将高价值座位范围扩大,实施大面积“锁座”行为,甚至对全价机票的乘客也收取选座费,则就明显偏离国际惯例,涉嫌过度滥用定价权。
问题的关键在于,航空公司在采取“锁座”策略时,并未充分尊重乘客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如果乘客在购买机票之前,就能了解到哪些座位被“锁座”,需要额外付费,那么乘客就可以提前作出选择,减少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而且不少乘客反映,在线上值机时无法选择的“好座位”,却可以在线下柜台值机时免费选择。这种规定与执行的不一致性,明显不公平。还有乘客通过中间商付费,可以提前“代劳”选座,这又有内外利益勾兑的猫腻。可见,航空公司在“锁座”问题上,也暴露出管理失序、规则失衡等漏洞。
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航空公司必须在座位管理与乘客体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航空公司可向大众公开“锁座”标准,明确哪些属于高价值座位,需要额外付费,并通过优化座位销售策略,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乘客的告知,如在乘客购买机票和值机过程中,由系统弹窗提醒,确保乘客能充分了解座位情况。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航空公司座位销售策略的监管,制定统一的“锁座”标准,规范航空公司机票销售和“锁座”行为,保障乘客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