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某些直播间里“医生讲养生”“以故事会友”吸引了不少老年“网络新人”。然而,当他们被这些“表面说养生实则卖货”“情节曲折的励志剧情”所吸引的时候,这些主播的真实用意就该登场了……
●直播间的“医生”售卖“套路”
受访者:张乡民(化名)
每晚8点,67岁的张乡民都要打开直播间观看“如何抗癌”“养生秘诀”。直播间内,一位自称拥有“国家级保健医师”“国家一级营养师”等多个头衔的主播开始讲解养生知识。一款“营养品”成了主播口中的“养生神品”,不同产品的价位,从百元到千元不等。
张乡民关注此直播间有一段时间。一开始,他从直播间得知,进入“某某私域”的群聊可以领取赠品。“赠品到货后,打开一看是个精致水杯。”张乡民告诉记者,慢慢地,他通过此直播间花费上千元,“但效果一般。”
记者看到,主播身着白大褂,滔滔不绝地讲述养生常识。先讲解了一部分营养科普知识,而后逐渐将话题引导到所要出售的产品,开始“123上链接”。链接会将客户引流至网络聊天群的“私域直播间”,在“小圈子”范围内对中老年人展开宣传。
一些老年人为了获得蝇头小利,逐渐被诱导购买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保健品,一步步走进设计好的“套路”。过一段时间后,记者再试图寻找此直播间,已消失不见。
记者查阅新闻发现,外地已有警方通报,一些直播间推销的小分子肽、雪莲、红景天、磷虾油等保健品,并没有直播时所提到的“神奇功效”。
●“套牢式”短视频营销
受访者:毛媛媛(化名)
38岁的毛媛媛通过社交平台发声:“家里的老人为看微短剧‘充值’了上百元。”记者通过私信和毛媛媛取得联系。
“我家老人起初被刷屏的短视频所吸引,点开后,就被营销的手段套牢,看完一集0.9元,合集看完就成了99元。”毛媛媛认为,短视频平台利用一些短视频片段吸引老年人注意,在受到“解锁一集只需0.9元”等广告宣传的诱导后,他们很难注意到“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等选项,导致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自动扣费,以为自己只花了0.9元,实际上已被扣款上百元。
“即便花了钱,里面的套路也很深。”毛媛媛说,有的短剧会要求用户将充值的现金转换成商家自行拟定的“看点”“金豆”“金币”等虚拟货币,这些虚拟币能换成相应剧集。“一般来说,能解锁多少剧集,是由商家或平台说了算的,兑换规则随时可以更改。”毛媛媛认为,这种“套牢式”的营销手段十分不合理。
●“故事会友”打通“付费前提”
受访者:张倩(化名)
受访者张倩的母亲接触互联网是从“一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开始的。老人通过微信群、音频等形式每日按时按点听故事、答题领礼物,晚上通过视频直播课的方式学习康养疗法。
张倩发现,母亲从直播间里下单了和田玉手镯、镀金项链等首饰。她说:“拿着这些产品去鉴别,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张倩加入微信群一探究竟,“听完几十集励志故事音频并答题,再加上群主在直播间内的康养介绍,别说老人了,年轻人也很容易陷入套路去下单。”
在某操作系统的软件下载界面,多个短视频平台明确标注“看视频领现金”“看视频看直播领红包”““看视频、看直播领饰品””等话术。
张倩发现,进入操作界面,用户每日签到、观看短视频与直播、浏览低价商品等行为,都可以领到现金红包、金币或礼物作为回报,其中金币可以于次日自动兑换为“抵用金”,而抵用金可以提现,前提是绑定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这也为老年人后续的网购行为打通了“付费前提”。
【律师提醒】
“花样”弹窗,别点!
诈骗分子结合投资理财形式,引导老年受害者听故事、做任务购买外币,号称返还佣金和本金,最终骗取钱财;
利用各种方式获取老年人的信任,之后再诱导受害者在赌博平台上进行投注实施诈骗;
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并推送离奇、浮夸微短剧,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同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
一些不法养生直播间瞄准刚‘触网’的老年人,欺骗消费者……
“这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建议消费者保留充足的证据,维护合法权益。”律师张建提醒老年人,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轻信短视频平台上领鸡蛋、点赞助力等广告;不轻易添加陌生人的联系方式,保护好个人信息,涉及转账汇款一定要小心谨慎。
另外,平台经营者有义务在消费者进行付费充值前,对其充分告知相关重点条款,同时要明确设置退费机制。尤其是针对老年用户,还需要用显著的方式进行充分警示。
除了平台方面的自觉外,给中老年群体进行一定的数字科普迫在眉睫。建议子女向自己的父母说明平台常用的扣费套路,并告知其如遇到相关弹窗,需要谨慎点击,看清楚相关条例后再决定是否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