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推动移风易俗,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声音入脑,文化方能入心。今年以来,济南各区县把宣讲阵地设在群众身边,把宣讲话筒交给基层一线,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把移风易俗与群众生活结合起来,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探索移风易俗“微”宣讲模式。
舞前十分钟
“姐妹们,在今天的广场舞开始之前呢,我和大家聊聊彩礼和葬礼的事儿……”历城区彩石街道平房村的广场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见缝插针,利用“舞前十分钟”,为前来跳广场舞的群众讲解移风易俗相关知识,引导群众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婚俗陋习,倡导婚事新办、厚养礼葬、破旧立新等移风易俗新风尚。
这样的“舞前十分钟”移风易俗微宣讲,已经成为该街道的一种惯例。将党的理论知识、党史知识、优秀妇女励志故事、普法常识、健康知识等内容编成小故事,以“聊家常”的方式把移风易俗知识与群众娱乐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居民群众产生共鸣,听得进、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当宣传阵地搬到街坊邻里的文化舞台中央,一个个党史小故事、一段段优秀妇女励志故事就成了广场舞律动音符中最美的点缀。据悉,在彩石街道,像这样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基层宣讲处处可见。多年来,彩石街道积极探索基层宣讲与文艺工作的有机融合,创新“理论+文艺”宣讲模式,变“单口相声”为“百家争鸣”,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舞台”,把宣讲的舞台搭建到群众家门口,精心创作出一大批格调高、内容新,群众喜爱、通俗易懂的高质量宣讲作品,把党的创新理论、法律知识、生活常识传播到百姓心田里,让广大群众在润物细无声中,享受到文化的精神滋养。
餐前一刻钟
“大爷,馒头还没蒸好。趁这会儿,我想请教您,咱这里办红白事都是啥流程……”在平阴县锦水街道东子顺北村幸福院长者食堂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与志愿者聊起了如何简办红白事。
东子顺北村常住人口900余人。人口多,红白事频繁,老人过生日、孩子升学等宴请也是接连不断。如何减轻群众走礼负担,成为该村的一大心病。
“我们的突破口就是长者食堂。”东子顺北村党支部书记张召木告诉记者,东子顺北村幸福院长者食堂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最初目的是给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就餐环境,解决他们的生活实际问题。近些年,幸福院服务项目日益丰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爱心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邀请剧团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这里成了传承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优秀载体。近期,该村又发挥其交流互助的功能,邀请道德模范、好婆媳等典型人物,为长者食堂老人送服务献爱心,并利用“餐前一刻钟”讲述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带来的危害和家风家训好故事。
闲话家常的同时,将移风易俗的观念春风化雨般植入了百姓的心中。“我听了大家的讨论之后感触很深,我的孙子也到了结婚的年龄,将来我给孙子办婚礼的时候也不铺张浪费,拒绝高额彩礼,移风易俗从我做起。”村民李大爷说。
弘扬新事新办新风尚,倡导勤俭节约好风气的“文明之花”正在锦水街道悄悄绽放。今后,锦水街道将运用长者食堂这一载体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加快提升养老助老服务水平,深入探索民生服务与乡风文明结合新路径,让长者食堂成为老年人的活动阵地和精神家园,让“文明之花”在锦水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集市上摆摊
红红火火的糖葫芦、香香软软的大麻花、热气腾腾的烤地瓜,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山东大集的人间烟火气,最近更加升腾。当黄河大集的热闹遇上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和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近日,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开展“移风易俗赶大集,文明新风入人心”活动。
“集市人流量大,宣传受众面广,是宣传移风易俗的好时机。我们借大集的‘东风’,上门‘摆摊’,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面对面向村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活动以爱心志愿服务赶大集为载体,以便民服务和公益宣传为主要形式,现场设置普法宣传、政策宣讲、爱心服务等志愿服务区。
“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每当群众在爱心义诊区或理发区排队等待时,志愿者就会上前递上宣传单,趁机将移风易俗的观念植入群众心中。
舞台上吹风
虽然已到冬日,但腊山街道任家庄村的广场上却是人声鼎沸。这是槐荫区“戏曲进乡村暨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展演”的日子,舞台还没搭好,就陆陆续续有群众带着小马扎赶来,挑选看戏最佳位置等待演出开始。
据悉,为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和谐民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槐荫区组织“2024乡村好时节·乐动生活槐荫区戏曲进乡村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暨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展演”活动。
幽默诙谐的戏词、高亢激昂的表现力,以及恰到好处、节奏强烈的乐器伴奏点燃了现场气氛,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舞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声情并茂,舞台下,观众聚精会神、气氛热烈。“故事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把我们的喜怒哀乐演出来,这样的移风易俗宣教,咱老百姓听得进去!”村民高兴地说道。
从“群众观赏”到“大众参与”再到“万众喜爱”,小戏送到群众家门口,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喜好的村民需求,展现了浓厚的民风民情和文化底蕴,也让群众在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的同时,将移风易俗理念植入心中,共同推动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
台上吹新风,台下除旧习。下一步,腊山街道积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让移风易俗“好声音”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共同营造树新风、破旧俗、扬文明的良好氛围。
积分换馒头
走进济阳区垛石街道垛石桥村的信用超市,货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物品。与一般超市不同,这里的标价,不是金额,而是分值。
据悉,为了有效地开展村居治理,济阳区多地以家庭信用积分为切入点,将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乡风民俗文明化、规范化,用小积分攒出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各村居从移风易俗、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量化日常积分,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群众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签订承诺事项或申报荣誉等途径获取积分,并在“积分超市”兑换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作为评优评先重要依据。“上个月我家办喜事,签了节俭办宴承诺书。今天有空,顺路过来兑积分。”新市镇王家社区的王大娘,用积分换了社区食堂的大馒头。
该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治理积分制已成为社区自治的重要推动力和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动力,目前该社区积分制参与率已达80%以上,发放馒头超过5000个。
让群众从“看人家干”到“自己干”,让“社区事”变成“家里事”。小小积分就像一把标尺,把看不见的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变得有准则、有刻度,村民参与移风易俗和村务建设的积极性大大增加,村庄文明程度、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各种各样的移风易俗“微”宣传,让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生态美、乡风淳的农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