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12月17日
拍摄地点:济南公交盛福花园至燕山新居站点
拍摄内容:济南首条L3级智能网联公交上线运行
12月17日上午8点50分,一辆L3级智能网联公交车停放在发车点,它就是备受市民期待的“无人驾驶公交车”。车辆安全员陈延强指着车头上突出的“大眼睛”对记者说:“瞧,这是雷达,车辆对环境的感知全靠它了!”
踏入科技感十足的驾驶室,陈延强启动车辆,快速进入“安全员”的工作状态,准备前往这条公交线路的始发站盛福花园站,与他同行的,还有一名技术员。
乘客的“好奇”
当天,有多名市民乘客预约乘坐了这辆公交车。
盛福花园站点,一块写有“智能网联1号线候车区域”的牌子十分醒目,几名市民正在这里等候上车。车辆还未进站,市民乙继东已经打开了手机镜头,记录着这一令他期待的时刻,上车、落座,乙继东边观察着车内的环境,边用手机拍摄。
“我特别好奇,这辆车是怎么自动驾驶的,今天特意来看看。”乙继东特意挑选了最靠近驾驶室的座位。
另一位乘客郭春宇是一名“外卖小哥”,当天他特意休假赶来体验无人驾驶公交车。“咱们都知道,济南的地铁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但马路相比地铁线路,有着更复杂的路况,像我在跑单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路交通情况,我特别好奇,无人驾驶公交是怎么应对这些突发情况的。”
与乙继东和郭春宇一样,乘客们在上车后,最为关注的区域当属驾驶室。在大家的注视下,安全员陈延强专注地注视着前方,双手放在膝盖上。脱离了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自己随着路况的变化转动着,看上去十分“魔幻”。
此时,远远看去,前方似乎有一处正在施工的路段,车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记者与乘客们的心情一样,一下子紧张起来。只听这时车内响起了温馨的提示声:“前方有路障,请乘客朋友坐稳。”路障前,车辆及时右转,灵敏地避开了施工点。
车辆的“本事”
“还挺灵敏!”车上的乘客观察了整个过程后,不禁赞叹道。车上的技术人员杨老师向记者介绍,车辆之所以能够“自动驾驶”,离不开“眼睛”“大脑”和“神经系统”搭建而成的智能化系统。车头上的“大眼睛”雷达能够实时感知道路环境,利用微光束探测技术,锁定道路上的各个目标位置,精准识别目标物的轮廓和距离。不仅车头,车身上还搭载了多处不同的雷达,能够覆盖驾驶员所看不到的视野盲区。这些采集而来的图像等信息,会快速传输至“大脑”,通过算法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驱使控制系统做出避障、加速、停车等驾驶行为。
正是缘于这套自动驾驶系统高效实时运转,车辆才能够在各类交通场景下安全自动行驶。
杨老师透露,在车辆调试过程中,济南公交采集了路段的高精地图,车辆在高精地图范围内的特定驾驶场景下,具备交通信号及道路标线识别、自主超车、自动避障、精确进站等功能,最高车速可达到40公里/小时,车辆行驶中基本无需驾驶员介入操作。杨老师说,为了保证车辆决策的准确度,采集过程中他们不断提高信息的精度。“比如说红绿灯的等待线,如果精度不够,可能提前10米车就停下了,这肯定是不行的。”
“同事”的磨合
当天的安全员陈延强,是一名有着27年驾龄的公交驾驶员。作为第一批自动驾驶安全员,陈延强前期已经与这辆车“磨合”了有一段时间。
“刚开始既新奇又紧张,面对这些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很怕操作错。现在已经磨合好了,这个系统用得也很熟练了。”陈延强左手边有一个平板电脑,显示着系统运行状况。右上方的“视频后视镜”,能够显示并切换360度不同角度的环境画面。同时,车辆的运行情况和驾驶室内的实时状态,也呈现在车内的另一块大显示屏上。
“虽然解放了双手,但我们还是需要实时观察路况,特别是车辆做出决策和反应的关键时刻,一旦有失灵等突发情况,我们要立即接管,转入人工驾驶模式。”陈延强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对这位“新同事”也一点点产生了信任感。“从它目前的表现来看,很不错!”在他看来,自动驾驶具有安全性、稳定性更高,以及更加节能环保的优点。
“这段时间,我们后台不断收到市民的预约信息,从目前来看,体验者以公交爱好者、带小孩的市民及老年人居多。”济南公交公司工作人员耿倩介绍,目前智能网联公交线路仅开通了起止站点为盛福花园站和燕山新居站这条线路,线路全长约4公里,一站直达。广大市民可以通过369出行APP中的智能网联公交预约系统选择合适的时间、班次进行预约乘坐。
探索应用智能网联公交,是济南“双智”城市建设及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济南公交向“智慧公交”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条L3级智能网联公交线路的上线运行,也标志着自动驾驶由此正式进入济南的公共交通领域,融入泉城市民的日常生活。(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 刘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