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着力破解“四个矛盾” 在强省会建设中展现历城担当

2024-12-19 11:05:3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欢

  □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书记 张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明年经济工作,鲜明提出“一个根本保证”“五个必须统筹好”等重大论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县域发展,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提出了“三起来”的重大要求,就是“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三起来”既指出了县域发展的目标——强县富民,也阐释了动力问题——向改革要发展,还提供了方法——城乡贯通,系统地对“怎样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可以说,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应对风险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当前历城区正处在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只有解决好制约历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在强省会建设中展现历城担当。

  一、在经济建设上,主要是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路径依赖之间的矛盾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绿色发展、生产关系、人才支撑等5个方面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新阶段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答案。但从历城实际来看,“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

  从产业结构分析,历城作为山东重要的工业基地,曾经以冶金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随着济钢集团等89家老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实体规模不断萎缩,全区三次产业比由2004年的5.4:69.8:24.7,调整至2021年的2.0:26.7:71.3。特别是工业,从2004年巅峰时占GDP的61.8%,下降至2021年的17.2%,产业结构“脱实向虚”的倾向较为明显。从投资结构分析,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五分之一,是全市最多的区县。但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占比高达65.5%,围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投入不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升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以投资结构调整促产业结构更优。从创新生态分析,2021年全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1%,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全区共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级“专精特新”140家、省级“瞪羚”企业29家,分别仅占全市的3.7%、8.1%、6.4%,创新主体偏少,调结构、提质效的任务还很艰巨。

  主要对策:以科学路径推动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历城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兴实体、调结构”,立足山东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一流高校院所资源优势,依托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济南国际陆港、济南国贸中心等重大载体平台,精心谋划了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贸易物流、新兴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靶向聚焦、集中发力,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聚集。招商引资精准高效,绘制“招商图谱”,组建招商专班,梳理园区载体77个,推行城市合伙人、项目筛选等机制,中科曙光、中晶芯源、超越科技、邦德激光、全联集采等引领性项目接连落户,历城连续两年位列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全省第一位。项目落地提挡加速,实行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领导包抓、专班服务工作体系,做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纳统。省市区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常年位居全市前列,历城连续3年承办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主会场活动。产业培育量质并举,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企申高、股上市”,加大对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优质高成长性企业的服务培育力度。近3年,全区“四上”企业由1125家增加至1777家,净增652家;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贸易物流、新兴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营收年均分别增长35.6%、12%、14.4%、15.6%;“四新”投资占比从20.9%提高到31.7%,在房地产对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减弱的形势下,初步构建起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下一步,历城将继续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新旧动能接续平稳转换。

  一是科技赋能,撬动新兴产业拔节起势。一方面,聚焦成果转化,深层次推动与山大、齐鲁工大等13家驻地院校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实施“产学研融合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成果挖掘和转化服务,力争有更多的项目从大学“实验室”走进工厂、园区,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聚焦推动产业化,做大做强做优“四大主导产业”,瞄准转化端、孵化端、创业端等重点环节,完善基金、信贷、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加速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雁阵式”发展格局。

  二是向新升级,助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发挥商贸支撑优势,全面梳理批、零、住、餐行业重点企业,鼓励消费场景创新,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模式;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平稳发展,进一步优化供应结构、消化商品房库存,推进第四代、低密度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是改革驱动,实现创新生态系统完备。一方面,发挥好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等平台作用,加大创新型人才激励与减负力度,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医疗、教育、国企、农业农村、科技金融、园区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效便捷、竞争有序、公开透明、和谐包容的生态体系。

  二、在城市发展上,主要是解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城乡要素流动不畅之间的矛盾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才能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历城具备多样的空间形态,全区有110个城市社区、118个城郊村、151个纯农村,地域空间广阔、资源要素丰富、一二三产完备,具备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部关键条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以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走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但从发展实际来看,受要素、管理、体制等方面制约,历城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一是城乡规划编制缓慢。村庄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法定依据。从总体进展看,全区118个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只有5个村完成了规划,离完成“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目标存在很大差距。规划编制滞后,村庄发展就存在盲目性,资金、土地、人才等关键要素就不能合理流动,就会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尽管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提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比如,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全区140所省一类以上幼儿园中,农村幼儿园只有42所,占比仅30%;全区27所济南市领航、特色、新优“三类学校”及培育校中,农村学校仅有5所,占比18.5%。比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短板。全区434名乡村医生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比64%,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占比52%,医疗质量和水平不够高。再如,农村污水处理能力薄弱。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9.2%,而涉农街道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61.7%,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不够。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道路交通方面,约有40公里的农村道路尤其是穿越村镇路段,受制于土地指标、拆迁成本等,未设置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行,缺少交通信号、道路监控等设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城乡道路在规划、养护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差距。供水方面,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规模化供水保障率为100%,而城镇开发边界外只有66.3%,城乡供水保障差距较为明显。

  主要对策: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历城区以培育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按照“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思路,聚焦老城、新区、乡村“三大类别”,分别谋划实施四大片区建设,构建起全区“3×4”片区开发模式,拉开城乡融合发展框架,推动形成“融合互补、全面繁荣”的一体化新格局。一方面,聚力打造集成改革试验区。构建“1+4+4+N”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土地规模化流转等“四项试点”任务,发布“恣在历城”区域公用品牌,完善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累计成交1320宗,总金额达6.25亿元,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88宗,土地流转率达68.1%,排名全市第一,成功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另一方面,聚力打造融合发展典范区。精心打造“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荷花路水美乡村、彩石五朵金花、唐王种业集聚区”四大片区,港九路开工建设,荷花溪田农文旅项目投入运营,彩石捎近、东泉村庄规划获批,山东种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即将竣工,形成了各片区“各美其美、互促共融”的新格局。近3年,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8%、5.9%、8.1%,城乡收入比由2021年的2.27:1缩小至2023年的2.12:1,好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历城区获评全省唯一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共富”先行示范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下一步,重点是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城乡要素、产业、设施“三个融合”上下功夫,确保对城“接得住”、对乡“带得动”、城乡“融合好”。

  一是产业融合注重优势互补。推动一产“前端后延”,充分发挥省会近郊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通过“产-供-销”三大中台,加快草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村从分散、孤立的生产单元,升级为现代农业数字产业链的一部分,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推动二产“中端发力”,坚持以工带农、以工哺农,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培育力度,推动农业宜机化耕种、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让村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三产“末端添彩”,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精心打造港沟康养基地、彩石精品民宿群、荷花路农文旅示范区、唐王种业科普展示中心,引导现代化农业向观光、休闲、旅游并重转变,推动农民资源变资产、家园变公园、农户变商户。

  二是要素融合注重资源互动。重点是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键要素:注重人才“激活”,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下乡,保障农民进城落户后享有城镇住房、创业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确保乡村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注重土地“盘活”,用好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围绕盘活农村“三类地”加大改革探索力度,进一步释放更多用地空间。注重资金“用活”,深入落实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快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涉农资金“大投入”格局。

  三是设施融合注重空间互通。一方面,全力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加大城乡接合部、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保障乡村供水、电力、燃气、治污、通信、公路等基础设施供给,最大化消除城乡二元模式物理界限。另一方面,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努力提升乡村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

  三、在基层治理上,主要是解决区域情况复杂与治理手段单一之间的矛盾

  发展与治理是县域经济的一体两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把县域比喻为国家这张网上的“纽结”,强调“‘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区县一级处于社会矛盾的前沿,但治理的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历城来说,作为省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社会治理尤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空间形态多样。“有城有乡、新老共存”的复杂形态大大增加了治理工作的难度。老城的突出特点是“密度大、设施旧”。洪楼、全福、华山等片区拥有大量老旧开放式小区和自建房,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较多,楼栋密集,小巷、岔道纵横交错,群众在房屋租赁、设施老化、市容市貌、治安问题等方面诉求强烈。新区的突出特点是“旧账未还,新账又欠”。近几年东部楼盘陆续大规模集中交付,但新区的治理效能没有跟上建设速度,物业管理、道路停车、水电配套等矛盾进入易发多发期。农村的突出特点是“面积大、力量少”。相比城市,农村土地广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治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难度更大。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复杂。根据“七人普”数据,历城区户籍人口约75万人,但疫情防控期间,在历城区集中参加核酸检测的人口已超过130万人,这些外来人口在扩大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治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新”:一是新业态具有新特点,外来人口中,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仅货运从业人员多达1.5万人,外卖骑手约在1500人左右,这些群体多是跨平台企业、多雇主就业,还有的以兼职方式获取收入,人员不稳定、流动速度快,行踪难掌握、管理难落实。二是新市民具有新诉求,近年来历城区住房、教育等供给质量持续提升,新建商品房网签面积占全市的30%,年均新建中小学、幼儿园约15所,新增学位约1.5万个,历城正成为一批批“新市民”奋斗打拼、安家落户的首选地,由此形成了华山珑城、王舍人万象新天等多个超10万人的超大型社区。群众既有水电暖、市容环境、教育医疗等“基础民生”诉求,也有金融理财、文化体育、宠物服务等“优质民生”诉求,社会治理的领域越来越广,群众期盼越来越高,导致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主要对策:推进“网格化、数字化、多元化”治理,夯实社会稳定根基。去年以来,我们确定了“织密网格、明确职责,数字赋能、分步实施,严格考核、形成闭环”总体思路,建立“专班+研究院+网格管理机构+区属平台公司”工作体系,完善网格管理架构,成立济南社会治理技术研究院,组建数据集团,打造“数智历城”一体化指挥平台,开发历接历办、安薪在线、乐业历城等9个应用场景,创新构建了“1+5+N+X”社会治理模式。目前,精准划分微网格7121个、专项网格15个,整合城管、应急等20个部门55大类数据,嵌入337张数据库表和527万条治理数据,生成统计分析结果1000多万条,发布城市治理解决方案和研究报告34篇。今年以来,100多万个网格事件办结率达99.7%,12345热线诉求同比下降5.5%,智慧城市应用案例入选全省优秀大数据应用案例,全区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在治理网格化、数字化、多元化上进一步下功夫,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在破解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中开辟新路径,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

  一是服务体系突出网格化。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无缝覆盖、便于服务”的原则,适时优化调整网格设置,变“满盘沙”为“一盘棋”;加快“多网合一”,将每一个网格打造成为发现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变“多头管”为“一肩挑”;实施“党建点亮网格”行动,创新群众工作,把党的领导体系牢牢扎根在基层治理最末端,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二是治理理念突出数字化。一方面,推动治理手段由“管控”向“智控”转变。摒弃习惯性的“人海战术”“经验主义”,习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做到有数字化思维、懂数字化工具、走数字化流程。另一方面,推动各类场景从“建起来”向“用起来”转变。做好数智历城的窗口,以“用户思维”不断拓宽应用场景,构建起“使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以高度智能化实现城市全域管理精准闭环。

  三是治理手段突出多元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三级“一站式”调解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发挥500余个调解业务部门和调解组织作用,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努力平衡好民生需求和城市管理的需要,切实将矛盾发现在基层、处置在前端、化解在一线。

  四、在队伍建设上,主要是解决落实中国式现代化任务要求与干部能力素质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深化“4433”工作推进体系,全力以赴拼经济、拼发展,因时因势谋划实施了“三大主攻方向”“四大提升工程”,强区建设加快推进。广大干部在大战大考、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了磨砺,实现了成长,但能力素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与强区地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干部队伍结构老化。一方面,全区区管干部平均年龄49.7岁,50岁以上的占比接近一半。另一方面,村党组织书记年龄结构差异较为明显,35岁以下数量少、60岁以上占比较高,“头雁”队伍存在“老龄化”困境。二是专业型干部紧缺。区管干部中,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51.1%,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干部仅占4.2%,干部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具有经济、金融、科技类专业背景的干部较少。三是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在运用“突出重点、讲求细节、压实责任、形成闭环”科学工作法,抓任务落实上仍有一定差距,穿透式、精细化分析的意识不强,导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步不明显。

  主要对策:以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护航历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历城区制定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实施意见》,常态化开展干部无任用考察,创新“4+2”调研法,注重在改革攻坚、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培养、发现、推优、选拔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实施“5300计划”,采取选拔一批、引进一批、招录一批、储备一批的方式,用5年时间培养选拔各层级优秀年轻干部300名。近3年,发现优秀处级干部282人、优秀年轻干部217人,一线岗位历练70人,提拔重用405人,推荐省市级担当作为好干部好团队29个。同时,将今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集中纠治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五大重点领域作风顽疾,广大干部在思想解放、改革创新、作风效能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提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强化“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持续抓好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与强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既要能干又要会干。围绕增强领导干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本领,以加快培养经济发展型和社会治理型干部为重点,大力实施“提升干部专业能力培训工程”,采取跟岗学习、挂职交流和岗位锻炼等方式,全面提升干部队伍在推动产业发展、项目招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各方面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引导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弥补知识缺陷、经验弱项,努力成为推动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是既要干完又要干好。“能办的事情马上办”,各项工作与全市对齐“颗粒度”,在确保口径一致的基础上,拉出责任清单,明确谁来干、怎么干、何时干完、干成什么标准,把工作往前推、把进度往前赶,让每项工作都能够看到进展、看到变化、看到时效。“大事小事认真办”,向高标准看齐,盯着排头干、朝着先进赶,争第一,创唯一,逐步缩小差距,努力提高自己和单位在全区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决不甘于落后、安于现状、习惯平庸。“一切事情依法办”,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在拆迁安置、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等各方面、各环节、各领域,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努力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既要干事创业也要防止政绩冲动。坚持实事求是,无论是想问题、作决策还是办事情,一切都从实际出发,坚决克服浮躁心态,压制住“政绩冲动”,打消走“终南捷径”的念头。勇于担当作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对安排的任务落实到位,对存在的难题敢于攻坚。明确红线底线,对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了然于胸,决不急功近利、饮鸩止渴,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