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济南街巷全图。
篦子巷
修复后的长春观
济南素有“东城四大街,西关八大巷”之说。东城四大街是指司里街、所里街、正觉寺街和后营坊街。西关具体位置一般是指普利街以南,泺源大街以北,篦子巷以西,顺河街以东这片区域。那么,西关八大巷具体是指哪里呢?
篦子巷
最早听见趵突泉声
西门泺源桥外明代称西门道,清代称西关大街,因街上多有买卖旧衣服的商户,所以民间又叫估衣市街。1957年,从麟祥门穿过券门巷、郝家巷、冉家巷至估衣市街西口新建共青团路,1965年估衣市街并入。从此一条路贯穿了5条百年老巷,包括估衣市街路南两条青石板街巷,东边一条叫篦子巷,西边一条是剪子巷。
篦子巷距趵突泉公园内“三股水”最近,是济南府最早听到“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地方。篦子巷街道幽静弯曲,全长200余米,过去是卖笼屉、炊帚、笤帚、梳子、篦子等手工制品的地方,尤以制作篦子、梳子最为有名。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篦子巷《旧志》:西门外南。”如此算来篦子巷至少有300年的历史。
篦子巷北口原来有一家被“老济南”誉为糕点业“两大公司一大店”的玉美斋食物店,另两大公司指泰康食物公司和一大食物公司。据玉美斋的老人回忆,该店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创,创始人是高都司巷赵家。赵家原籍山西,祖上是盐商出身,因有一年西门桥下河水搁浅,盐船出不了码头,伙计们要吃饭,赵家索性开了这家糕点店。玉美斋铺面为前店后作坊,虽不是太大,但平均日产蛋糕、寿糕、绿豆糕、麻片、桃酥、核桃酥、广东饼、罗汉饼、枣泥饼等600余斤。玉美斋还供应花露酒、汽水、冰糕、花糖、藕粉、糖炒栗子、黑白瓜子等上百种商品。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期间,玉美斋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直到两年后才恢复元气重新开业。济南解放前后,玉美斋在食品店中声誉位列济南府城第一。1956年公私合营,玉美斋同桂馨斋、稻香村等几家食物店合并,一同纳入济南百货大楼旗下。1957年估衣市街马路拓宽,玉美斋食物店被拆除。
剪子巷
石缝中流淌泉水
旧时剪子巷,两边房舍多是两层商铺,大多由青石修筑,两边门户都有两三级台阶。
因剪子巷地势低洼,地处趵突泉群和五龙潭泉群地下交汇处,夏秋时节泉水旺盛,街上淌着清清的泉水,人们往往要踩踏两边商铺的台阶通过。青石板上溢出的泉水,曾让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街上旅店、餐馆、理发店生意兴隆,巷北口有间火车票预售票房,现在改为济南铁路旅游公司。
传说剪子巷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唐朝大将秦琼家住五龙潭,与剪子巷近在咫尺。后秦家落魄,在此开了一间制造剪刀等物品的铁匠铺,这成为剪子巷巷名的最早由来。
清末济南自开商埠,其经济地位日渐提升,河北泊头、济南章丘等地的铁匠纷纷涌入,狭长的剪子巷店铺密集,铁匠铺多时达到20余家,其打制产品主要有剪刀、铁锅、锚链等。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南山里来城顶果行送核桃、栗子、苹果、山楂、柿饼的山民卸下山货,多从剪子巷买回菜刀、剪刀和锄镰锨镢等农家器具。
如今剪子巷已是面目全非,路两边皆是六七层楼房,脚下的青石板也已经改为沥青路,已消尽了昔日“清泉石上流”的美好景象。
盛唐巷
曾叫神堂巷
盛唐巷,位置在共青团路电信大楼南面,东口通往剪子巷,西口连接饮虎池街和城顶街。
盛唐巷原称神堂巷。因旧时街上卖木板神画、印佛龛的铺面甚多,故得此名。1930年,新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积极追随蒋介石推行文化风俗改良,市政当局便随波逐流把巷名改为盛唐巷。济南著名文史学者严薇青曾在这条街上居住多年。
盛唐巷之所以在西关一带有名,原因有两个:
一是清朝同治年间两广总督毛鸿宾家在此处。毛鸿宾(1811一1868)字翊云,历城人,道光十八年(1838
年)与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同榜高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奉命回籍办理团练,抵制太平天国起义军。后官至湖南巡抚、两广总督,成为济南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封疆大吏。同治四年(1865年)辞官回济南神堂巷居住。毛鸿宾有一子名毛承霖,是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的主要编纂者。
二是清朝康熙年间山东巡抚佛伦“旧有祠在西关”。1959年3月,在拓宽估衣市街时,从盛堂巷11号,现泺源街道办事处北边的街中间旧房中拆出一块石碑。石碑撰文者为清代著名诗人田雯,内容是佛伦生祠的碑记,详细记录了佛伦的生平。这块石碑非常高大,坐北朝南,契合中国传统修庙立祠的习惯,被确定为原始立碑处。石碑高4米,宽1.5米,厚0.4米,碑文篆刻清晰。
佛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至康熙三十一年任山东巡抚。其间比较亲民,在平均徭役、减免税收,筹建粮仓、疏浚河道、打击豪强和惩办贪官污吏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离开山东时,受到济南老百姓的热情称赞和挽留。
大杆巷
后补的街巷
柴家巷原是西关八大巷之一。清咸丰十年(1860年),山东巡抚丁宝桢主持修筑东西南三关圩子墙,为保障城西关安全,将柴家巷西口与会仙桥之间的通道堵死,会仙桥亦同时拆除。1904年济南开商埠以后,济南府为开通老城与商埠间的联系,1908年在原圩子墙永绥门外杆石桥和永镇门外迎仙桥之间新开普利门,在原会仙桥位置上建普利桥,通过魏家庄南岗子连接经二路。后来又拓宽柴家巷建普利大街,一时间大街两边店铺林立,商户云集,10年间便超越馆驿街,成为连接济南府城和商埠之间的黄金走廊。
柴家巷500年前虽然是一条狭窄小巷,但因明朝著名诗人李攀龙妻妾老少三代曾家居于此而引来后人关注。
李攀龙是明“后七子”的领军人物,主盟文坛20余年。谢世后,其家眷却在风雨飘摇中惨淡度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诗人王象春曾到柴家巷看望李攀龙的家人。此时李攀龙已去世33年,妻徐氏、妾蔡姬已经70岁,携儿媳冯氏在街头寒风中相依卖饼。王象春感慨之余,除赠予部分银两周济之外,还写下《白雪楼》诗一首:“荒草深埋一代文,蔡姬典尽旧罗裙。可怜天半峨嵋雪,空自颓楼冷暮云。”
柴家巷早期亦是集市,住户多以卖木柴为生,民间习惯叫柴火市。济南开商埠后,柴家巷拓宽改称普利大街。柴家巷更名后,八大巷缺了一角,原来不太有名的大庵巷递补为第八巷。
大庵巷,南连长春观街,北接盛堂巷,街长145米。1930年后因破除迷信,更名为大杆巷。大杆巷虽然不太出名,但其西邻的大庵却非常有名。济南老话中有“先有长春观,后有济南府”的说法,长春观即老百姓俗称的大庵。长春观始建于北宋大观五年(1111年),而宋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据明刘敕著《历乘》记载:“长春观,西门外,丘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长春观历经明代弘治、嘉靖、万历三朝多次修缮建设,其庙宇端庄宏大,殿堂巍峨,朱甍碧瓦,为济南历史上最古老的道教建筑。
麟趾巷
头枕城顶脚踏河
麟趾巷,东起城顶街,西至麟祥桥,青石板路面,街宽约5米,早期长约450米,是八大巷中最大的,也是街巷房舍保持原生态最好的一条巷。据清乾隆《历城县志》载:“西关南保四曰:麟趾巷(旧名孤贫巷)。”明清及民国年间,外地穷人来济南府多露宿街头,或在护城河边锦缠沟中搭窝棚,东昌府一带穷人来济南多在麟趾巷蜗居。因街上讨饭者多,清道光年间在街上建起了一处养济院,《济南府志》城厢图中有标注,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注明地点在今市中医医院西北侧。所以老济南民间也称麟趾巷西边一段为养济院街。
麟趾巷最初有80多处院落,300多户人家,四合院、三合院、对开间、临街商铺等房型都有。街巷东西走向,有“头枕城顶,脚踏金(锦缠)沟”之说,这自然是人们对孤贫巷未来兴旺的理想祈求,也是更名麟趾巷的由来。1911年,市政当局为加强老城同商埠之间的联系,在西圩子壕城墙上又开了一道新门,因采用“麟趾”踏过的地方必呈祥瑞之说,而取名麟祥门。
漫步麟趾巷街头,能看到50多年前老街巷的影子,街中间有部分院落还是清朝末期建筑,虽然已经破败,但能清晰看出当年的风采。其中麟趾巷11号是济南山果行百年老号、排名第一的“马兴盛山果老行”旧址,建于清末,硬山屋顶,砖木结构,门前有济南市政府颁布“济南市历史建筑”标牌。
过去麟趾巷内炼食用油的小户人家较多,1927年《济南快览》说:“食用油本地以芝麻籽油为最,豆油次之。其制作者多在西关麟祥门里一带,多属回民。”巷中回民多是炸小鱼虾、炸绿豆丸子、卖长果仁、糖炒栗子、鸡汤瓜子、沙琪玛和百子糕的小买卖人家。街巷中间位置有西关里赫赫有名的“金氏公馆”,又称金家花园。院中一座高台级两层红墙小楼,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结构典雅大方,西南面是一座石砌假山,山顶有六角亭,至今风光如旧。
金氏公馆主人金树鑫,其曾祖是清道光年间举人,官至知府,其四代子孙多将家产投资商业和房地产业,济南开商埠后在西关普利街一带购置大量商铺。金家鼎盛时,普利街、估衣市街有大片商铺是其房地产,著名的老字号经文布店、百厚记酱菜园等都是承租金家的商铺,金家在西郊毕家洼、南郊四里村等处还有大片田地。金家曾捐献黄金百两,支持国家抗美援朝。后来还无偿捐出房产花园、假山洋楼供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办公使用。
麟趾巷南口靠近城顶街、永长街有一座青砖灰瓦二层楼,这是张家庆记油坊旧址,原主人是张学仁。上世纪20年代初,张家以代理经营美孚煤油起家,后来和金家合作开发房地产。
冉家巷
至今仍飘“草包”香
冉家巷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乾隆《历城县志》中有简单记载:“北保一曰西关大街曰郝家巷(旧志柴家巷)、曰凤凰街、曰悬门巷、曰冉家巷、曰保安巷。”与周围的江家池、麟趾巷、丁字街等共同构成西关早期重要的街巷网络。巷名因冉姓人家最早在此建房而得名。冉家巷是八大巷中较短的一条,南北长度120米。但是,就是这么一条短短的街巷,却出现了两家银号、三家老字号。
两家银号分别是三益泰和敦益厚。三益泰老板是郭益亭,他在普利街上设有同名银号,1957年拓建共青团路时,银号因地处道路中央位置被拆除。敦益厚老板是程智庵,银号在小巷中间偏南路东。
冉家巷北口是“泰康食品店”和“草包包子铺”。
泰康食品店是1914年在经二路创办的泰康食物公司分号,老板是宁波人乐汝成,在青岛、汉口、上海等地设有10处分号,1929年泰康总部迁至上海。草包包子铺老板是泺口街上的张文汉,因其年少时在泺口街名饭店纪镇园学徒,每天只是闷头干活、不善言辞而被师兄嘲笑为“草包”。“草包包子”至今已经80多年历史,仍然长盛不衰。
冉家巷北口斜对面还有老字号老茂生糖果庄,创建于1918年,老板是天津人田玉卿,是天津老茂生济南分号。糖果庄选在普利街东口,地处估衣市街、筐市街、普利街、城顶丁字街交口的便利位置,主要经营糖果和小食品。创业伊始,田玉卿聘请善于经营的河北人梁积庵任经理,经过10年的用心经营,老茂生成为闻名全省的糖果庄,在普利街建起了700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长期雇用生产工人和季节工140余人。上世纪30年代后,田玉卿和梁积庵之间产生矛盾,田玉卿抽走资金,让梁积庵独资经营。梁积庵愈加用心,出品的娃娃酥、高粱饴、牛皮糖、薄荷糖等皆是省内有名。另外,还生产花心糖、橘片糖、芝麻糖、苹果糖、核桃仁糖、松子仁糖等57个花色品种。日伪统治后期和国民党占领时期,原材料供应短缺,物价上涨,接班后的少东家梁杰臣吃喝玩乐抽大烟,对老茂生经营不管不问,济南解放前夕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济南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老茂生非常重视,积极提供资金和原材料支持。1956年公私合营后,政府投资扩建厂房,购置设备,全厂正式职工达到近200人。1958年4月,老茂生在全国率先开发出高粱饴软糖,成为畅销全国的名牌产品。后来,老茂生几经改制,最终渐渐退出市场。
郝家巷
荧灯光闪烁的地方
郝家巷,北起普利街,中间是共青团路,南至麟趾巷,现在为绿地广场的一部分。郝家巷因早期住过明朝官吏郝焜而得名。据清道光《济南府志·明齐河人物》记载:“郝焜,字跃如,山东齐河人,崇祯乙卯举人。有子曰郝恒,顺治辛卯年拔贡,考授州同知”。乾隆《历城县志》记载:郝家巷“以给事中郝焜宅得名”。
上世纪30年代,百米小巷中一座二层灰砖楼崭露头角,这就是当年颇有名气的福盛永杂货庄。福盛永杂货庄创办于1933年,老板是章丘县龙山镇的孙福堂,老店原在麟趾巷,后经过多年辛苦经营逐渐发展起来,在郝家巷买地建房,又在纬十二路创办福庆德、在青岛市创办福合成两家分号,主营百货,生意颇为兴隆。
郝家巷这座临街二层楼为五开间二层砖楼,底层宽大,青石基础。进大门是一座传统照壁,照壁前右拐便是前院,北屋三间是客厅,东屋是四开间两层小楼,雕花木板阳台,临街是八间门头房。1962年前后房屋收归国有,院内成立济南空气压缩机生产合作社,1970年该企业迁至北全福庄。郝家巷原址又成立济南制盒厂。1975年制盒厂迁至南辛庄与济南制刷一厂合并,成立济南包装厂。同年在这里成立了济南市二轻局日用服务工业公司,1978年更名为济南灯具公司,成为全国最早开发荧光类新型灯具的专业公司。济南灯具公司下辖灯具、电表、钟表、纸箱、手电筒等十几家企业,4000多名职工,1984年被原国家轻工业部定为全国四大灯具重点生产基地。
郝家巷内另有一家企业,是济南制锅厂。后因地方狭窄,锅厂搬至利农庄,同济南石英玻璃厂合并成立济南铸锅厂,今天的数码港小区就是其原厂厂址。1995年,济南铸锅厂又同济南洗衣机厂合并。
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开始振兴,郝家巷街口还涌现出一家叫春江小馆的著名煎包铺,其前身是计划经济年代时兴的街道“三代店”,是政府为解决贫困家庭人员就业,主要是安排家庭妇女就业的基层组织。后来这家煎包铺成长为一家比较著名的鲁菜餐馆——春江饭店。
券门巷
老济南习惯称悬门巷
券门巷,又称西券门巷。乾隆《历城县志》记为悬门巷,因街内南端阁楼门形为悬门,老济南亦习惯称其为悬门巷。1902年《济南城厢全图》中标为券门巷。后来因舜田门外也有一个券门巷,为了免除混淆,券门巷改称西券门巷,2010年建绿地广场时被拆除。
悬门巷北口普利街上有一家老字号叫普华鞋店,1929年开业,原店主杨、鲁两人取名普华是想买卖兴隆,产品畅销全中华,但事与愿违,三年后因经营不善只好转让。1932年,天津制鞋老号厚记兴接手普华鞋店,老板钱有仁和掌柜刘幼青派店员崔振峰和邵焕祥来济南接管。崔、邵接管后齐心协力,普华鞋店因经营得法,两年后扭亏为盈,崔、邵两人也成为股东,普华鞋店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字号,而且还创造出“15330老头号礼服呢鞋”,是畅销省内外50年的著名品牌。
普华鞋店同估衣市街上的永盛东帽庄并列,是近百年间在济南最有名气的鞋帽老字号。
在八大巷之前,西关里最古老的巷是礼拜寺街,原名回巷,明朝以后称礼拜寺巷,地址在南大寺和女清真寺之间。
据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修济南府历城县礼拜寺记》碑文记载: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回族人已定居济南城外西关地域,所居街名称回巷。
街巷,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体现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关八大巷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我们有责任保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