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12月19日
拍摄地点:济南长清大学城
拍摄内容:校地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2月19日上午,长清大学城创新谷晶格广场,合卓机电的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朱志林和王猛正在进行有关“步进电机”的实验。这种电机,能够应用于汽车、液压等领域,决定着设备控制的精确度。
这两名技术人员,一位是合卓机电的员工,一位是来自山东交通学院的硕士在读生。他们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力推动着企业这一技术的研发和落地。
在庞大的晶格广场内,上千家企业星罗棋布,不断结出创新的硕果。记者在其中走访发现,这些创新硕果,很多都是在企业和高校“牵手”后获得的。
天然的“智力宝库”
不久前,亚洲最大的植脂末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赖氨酸赤藓糖醇生产企业——东晓生物科技集团在创新谷设立“飞地研发中心”,并聘请齐鲁工业大学教授王瑞明担任研发中心总经理,当年就为企业引来30名研究生。
“我们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就是企业未来产业化的方向。”在王瑞明带领下,企业建立了高性能工业微生物细胞菌种平台,成功开展了30多个国际领先项目的研发工作,实现成果转化13项,为企业抢占了生物技术赛道的制高点。这一平台也已经定位为东晓生物科技集团全国产业链的研发中心。
在高校和企业“牵手”的过程中,济南长清大学城管委会高校联络服务部,可以算得上最关键的“牵线人”。
高校联络服务部副部长刘秀军介绍,长清大学城片区共有高校12所,在校师生近20万名,副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达5300余名,每年有近5万名的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从这里毕业。“可以说,大学城是一座天然的‘智力宝库’。”
拥有绝对的人才优势,那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呢?刘秀军坦言,面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本地企业不太匹配,而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高校不太知晓”的现实情况,大学城管委会对片区内的需求和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开始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结对子”。
在校研究生“挑大梁”
“我们从高校遴选了105名各领域的专家教授,组建了长清区经济发展专家智库。”刘秀军介绍,建立了专家智库后,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出题”,高校根据自身专业优势“揭榜挂帅”。
合卓机电是一家从事工程机械和农机行业研发制造的公司,公司聘请山东交通学院教授尹修杰作为技术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团队里,除了企业自己招聘的技术员,还有尹修杰从学校带来的在读研究生。目前,他们紧密合作,不断推动着农机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我们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来精确控制的大型水稻直播机,现在已经实际应用了30余套,在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准度。”尹修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团队的这项研发成果还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二等奖。
“现在,我们每名研究生都有自己负责的课题,并且进行着高效的转化应用。”尹修杰说,只有让研究生“挑大梁”,给他们“加担子”,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具实用性的技术人才。
同样,在怿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来自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部的学生们正在进行浆果类饮料的调配实验,他们同样是这家公司的研发主力。公司负责人范文强透露,这一团队自今年10月中旬成立以来,已经研发出了12种配方的果汁饮料。
资源共享“生态圈”
今年11月,以片区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为主要方向,长清大学城管委会联合驻区12所高校及102家相关企业,共同筹备成立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目的就是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的各自主导作用,形成“园区搭建平台、产业促进教育、校企共育人才、人才反哺企业”的产教融合生态链。
“像是山东北辰机电设备股份公司这样的企业,近年来急需大量智能焊接技术人才,而长清区职业中专和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恰好都有智能焊接的专业,我们联系这三家单位正在商议合作设立‘订单班’,这样定向的专业培养能够为企业更好地输送人才,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刘秀军说。
定期走访辖区重点企业,摸排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精准匹配驻区高校二级学院专家团队,组织校企专项对接;邀请高校教职工到区内街道、部门和重点企业挂职,开展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双向发布,面向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大赛;校地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近年来,长清区在想尽办法将高校资源往企业引,打造资源聚合共享生态圈。
让高校成为企业发展的智慧源泉,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在晶格广场的一个个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青春面庞,看到了科研者所独有的精神气质,也看到了一项项高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进而产业化的蓬勃景象。(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 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