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平(右)与好友一起下厨。
母女二人的温馨日常。
藏在城郊村的小店。
跟着导航提示,顺着蜿蜒小路,当汽车驶进一个叫“中井庄”的村庄时,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怎么会有人把店开在这里?”
站在山坡上,记者努力地在一群低矮的平房中寻找着今天的目的地。在冬天乡村的灰色调中,一个有点文艺气息的茅草屋顶让人看到了希望:“应该就是那里了。”
走近小屋,墙上的四个字——“山野厨房”,印证了记者的猜想。
“随身携带式”养老
推开小屋的门,记者见到了这里的主人丁耀平。
“好多人问我怎么把店开在这里,其实我跟你说,这里特别好。”热情的丁耀平开始推介起这个村庄,历数着它的优点。
“它离市区特别近,从咱们这儿到CBD直线距离只有不到3公里。而且你看,远处的大山尤其是夏天的时候,郁郁葱葱,特别漂亮。”透过桌旁的窗户,正好可以远眺山景。手捧一杯热茶,听着火炉里木柴“噼里啪啦”燃烧的声响,再看看远处的山峦,那感觉竟然像是生活在童话中。
小屋只有30平方米,但陈设却十分考究。宽大的开放式厨房和岛台,复古的木质桌椅,柜子里陈列着丁耀平从各地工匠艺术家手中淘来的茶器。火炉旁,一位戴着毛线帽的老人,慵懒地窝在椅子上打着盹儿。
“这是我妈妈,我之所以来这里,跟妈妈也有关系。”
跟许多年轻人一样,丁耀平也曾是城市中打拼的一员。但妈妈的突然病倒,无法在繁忙工作和照顾老人中找到平衡的她,决定辞职,选择开启另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妈妈身边离不开人,加上她不习惯城市楼房里的生活,我觉得回到乡村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康复环境。”经过考察,丁耀平选择了中井庄。
“解忧”小屋
与小屋一路相隔,丁耀平还租下了另一个小平房用来居住。“你猜猜这两个房子加起来月租金多少?只有一千多块钱,便宜吧?”
房子的原貌,是一处闲置已久的破旧小院,丁耀平精心设计,自己选材,带着建筑工人堆砌、粉刷。其间,周边的邻居们也热心地赶来帮忙,让母女二人倍感温暖踏实。开荒、搬家、陈列,当屋内的灯光第一次亮起,破旧的小屋迎来新生。
在这之前,丁耀平做过很多种工作,特效造型专业毕业的她,做过绿植设计、服装设计,后来去景德镇学习了瓷器制作和修缮工艺,还做过茶艺空间的主理工作。正是这些工作经历,使得她有着不一样的审美理解,对美好的生活也有着更多的追求。
在这间小屋里,丁耀平找到了曾经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如果让我来形容现在的状态,我找不到准确的词语,但我能想到它的反义词,那就是焦虑。”
每天清晨,丁耀平第一件事就是采购蔬菜。周边的集市、村民的菜地都是她常光顾的地方,她的微信里存着20多个当地菜农的联系方式。采购回来准备当天的午饭,和顾客朋友们吃完饭收拾妥当,几人围坐在桌前,品一壶好茶,其间可以聊聊瓷器鉴赏、交流生活感悟……聊着聊着,太阳就下山了。
“治愈系”创业
松弛悠然的美好生活,紧邻市区的位置优势,使得小屋有了别样的吸引力。不少与丁耀平有着相同趣味爱好的人,抑或对这种生活有着向往的人,都愿意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抽出身来,在这里度过美好的一天,并为此买单。
丁耀平的好友兼合伙人“八月姐姐”,是一位烘焙店主,平时喜欢搜索各省份的地方风物食材,对于她来说,下厨不是家务,而是爱好。不只“八月姐姐”,这里还聚集了很多热爱生活、温暖善良、追求美好的朋友。丁耀平说,小屋就像一个“能量场”,他们在一起,能将那种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带给彼此。除了打理小店,丁耀平还会接一些摄影的订单,同时做做瓷器修复的活儿。这样自在且充实的状态,正是丁耀平曾经所向往的。
炉火上炖着牛肉汤,氤氲的热气缓缓升起,与好友们促膝而谈……没有通勤堵车的焦虑,没有业绩KPI的压力,丁耀平的工作和生活仿佛融在了一起。她形容现在的状态是“随身携带式养老”,平衡家庭与工作,她似乎找到了“最优解”。妈妈在身边的踏实,村庄和邻居给予的温暖,以及顾客朋友的鼓励和认可,都让她感觉很幸福。
“你没感觉我长得就很有福气相吗?”丁耀平幽默地说。的确,那张圆润憨厚的面庞上,总是一副阳光洒脱的模样。
有人选择在城市中拼搏,也有人反向而行拥抱乡村。我们看到了不少像丁耀平这样返乡创业的青年,他们选择与山野为邻,与志趣相投者为友,在追求自我理想的同时,也为乡村带来了不一样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