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热潮中,大数据“杀熟”成为大众关注焦点。
消费者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比比皆是。
面对“大数据杀熟”互联网顽疾,这一届年轻人发现了其中的“bug”。一时间,“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频登热搜。“反向驯化”是治理“杀熟”的优选攻略吗?对此,记者展开采访。
8000多条投诉与杀熟有关
“这也太离谱了吧!”一位消费者通过短视频吐槽被大数据“杀熟”的网购经历。她和室友都看中了一款化妆品,在使用相同优惠券、同一时段同一平台购买这款产品时,室友的购买价与自己的购买价相差14元。她说:“经常在此平台的这家网店购物,没想到反倒成了被‘宰’的对象!”视频下方,关于被大数据“杀熟”的相同经历堆积了上百条评论。
2024年12月28日,槐荫区某文创活动现场,记者针对大数据“杀熟”进行随机采访。
“我通过某旅游平台预订酒店,新注册的账号显示的房价每晚比自己常用账号便宜17元。”消费者张韵凯向记者展示了他近期的一单消费记录,在与客服的沟通界面,商家给出的答复是“节假日的酒店价格和非节假日的价格有所不同。”张韵凯对此答复并不满意。
采访中,记者发现,经历大数据“杀熟”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汪宇向记者展示了他去年11月底通过黑猫投诉平台发起的一次编号为17377738746的“被杀熟”消费投诉。
“每次通过某平台买机票,只要多刷几次,马上就涨价。登录一个新账号返回平台询价,又都降价了。”汪宇向记者展示了两张截图,同一班次同一时间但不同账号价位相差67元,他说:“今天我和同伴同时刷相同时间的同一家酒店,我又比他们贵出20多元。”
记者询问一家出行平台的官方客服,该客服表示,机票价格是实时浮动的,并且受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像隐藏老用户优惠券、默认勾选不必要的服务等行为,也是平台或不法商家‘杀熟’的惯用伎俩。”山东朝暮贸易咨询工作室相关负责人张秋怡介绍,一些平台按照用户的消费频率差异定价,消费频率高的用户,平台认为他们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强,有可能会抬高原有价格。
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仍有大量针对商家、平台的大数据“杀熟”投诉不断涌现。记者在搜索框内输入“大数据杀熟”关键字,平台显示共有8323条投诉。
“哭穷爽文”反向驯化
面对大数据“杀熟”,年轻人纷纷“反向驯化”,开始了一场用算法打败“算计”的博弈战。走访中,消费者对“反向驯化”并不陌生,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尝试过但不知道管不管用”。“元旦肯定有优惠吧。”今年1月1日,数码产品爱好者赵煜逛了几家线下品牌专卖店。“前段时间,想入手一款新的头戴式耳机。先是在电商平台浏览了几款心仪产品,加入购物车后一直没下单。然后,我又切换到社交平台,在相关电子产品讨论小组里哭穷。”赵煜向记者展示他在社交平台和粉丝群发布的“超预算”“买不起”“耳机价格追高”等言论。
“过了几天再去看购物车,其中一款耳机竟然推送了新优惠券,算下来能省30多元。”赵煜决定线下实体店看样品,线上囤优惠券购买。他质疑,“不知道这是平台最新推出的优惠,还是真被我‘反向驯化’了?”
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哭穷”,还有人发现了平台算法的一些“小漏洞”。
一位旅游博主通过短视频分享省钱攻略:“我发现有些APP,新用户的优惠力度特别大,老用户却很少能享受到。所以我隔段时间就卸载掉那些不常用的购物软件,等过段时间再重装,这时就会收到各种新用户专享的优惠券,买东西能便宜不少!”
记者翻看线上平台的谈论小组、粉丝群内,关于酒店住宿、网络购物、网约车服务、游戏等多个领域的“经济拮据”文案比比皆是。还有不少网友分享“无痕消费”避开“杀熟”的途径,比如,通过无痕浏览、时刻清理网页信息来消除自己的互联网痕迹等。
谁在见招拆招?
这边搜索科普知识,那边立马被推送产品详情,是精准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降价、优惠券、勾选“新人”服务,真的是“反向驯化”起了作用吗?
1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一家主营运动产品的买手店。“作为买手店,大数据的推送和算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消费者的需求,和我们的品牌转化率息息相关。”品牌主理人王蒙的观点是,从商家经营角度来看,大数据算法在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确实有着巨大潜力。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商家能够精准推送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提高转化率。
“从市场来看,大数据‘杀熟’就是一种短视的价格策略吧?”记者问。
“我认为是。当然,这关系到商家、品牌如何看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平台的运营机制。”王蒙的观点是,“短期内通过‘杀熟’可能获得一些利润,现在市场上还是有一些商家会这样做,在利益的诱惑下,用优惠券、服务券等‘杀熟’手段,试图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份额。”然而,短视的价格策略对品牌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消费者会认为品牌经营不诚信。
通过王蒙的推荐,记者与一位平台运营人员取得联系。运营人员介绍,一些个性化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为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新品,“这就是为什么你搜索窗帘怎么悬挂,就会收到各式各样窗帘产品推送的原因。”他接着说,这是一种精准营销,是在合法合规框架下进行,风险较低且有助于建立长期客户关系。而大数据“杀熟”,是以差异化定价获取超额利润,利用信息不对称对老客户实施价格歧视,“两者截然不同”。
记者发现,关于“大数据杀熟”,不少官网或平台客服中心有着统一答复——
部分线上商家客服反映价格差异问题时,多数回复“系统故障”“显示错误”“不同账号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同”等;
某知名电商平台公关发文称:“平台的定价机制是基于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包括成本、市场供需、促销活动等,并非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用户所感知的价格差异,可能是由于领取的优惠券、参与的促销活动不同,或者是供应商在不同时段的价格调整所致。”
品牌公关也为此发表声明:“品牌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公平、优质的服务,不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网友分享的“反向驯化”攻略,是巧合还是真的“骗过”了算法?
产品分析师张瑾玉的观点是:平台的算法复杂且不断更新,它们或许也在“见招拆招”。
一位不愿具名的平台运营人员认为,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提高转化率,当识别到用户有价格敏感倾向时,可能会调整定价策略或推送更多优惠。
“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济南市互联法务工作室律师赵凡君认为,客观地说,不管是“更名换姓”还是重新下载,这些操作或将“扰乱”后台的精准测算,但用户的身份信息、用户ID等特有的信息并不能随意更改,“我认为只是表面更新一些头像或名称等,并不是减少大数据‘杀熟’的有效举措。”另外,他提醒,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大数据“杀熟”提供了依据,但其执行面临认定、举证、法律界定等多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