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和民生需求,主动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支撑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面护航强省会建设。
聚焦发展之需 开展精准立法
数字化治理服务能力持续优化,通用共享“数据湖”累计归集数据150亿条,全国首个政务服务“云大厅”已经实现309项高频事项“7×24”小时智慧受理,全国首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放运营,便民生活地图服务、无人机智能化巡查等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治理精准度和效率……
行走在济南,数字经济踪影几乎随处可见,它让生活、生产有了新面貌,迸发出全新活力。
自2020年起,济南开始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出台系列化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搭建数字济南建设“1+4+N”总体框架体系;2023年在体系定型、系统重构、数据同享、产业升级、场景拓展5个方面重点突破;2024年实现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
面对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如何通过一部切实管用的法规助力济南抢抓数字“新机遇”,以数字变革抢跑“新赛道”?
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济南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给出了“最优解”。
条例立足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三区”同建等优势条件,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布局和发展优势,对壮大核心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突出济南数字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
这也是在国家、省级上位法暂未出台的背景下,济南在全省率先制定的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性法规,结合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实际,聚焦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措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济南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加持下,一座发展活力十足、功能品质愈加完备的“数字之城”,正在迈向一个“新”未来。
回应群众关切 推进小切口立法
遇到矛盾纠纷如何化解?调解矛盾纠纷是否能收取费用?如何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去年12月,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济南市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条例》,明确了上述这些问题。
条例明确,当事人可依法自主选择和解、基层人民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民商事调解、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公证债权等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在本市推行“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登记受理、分流交办、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协同联动等工作制度,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制定《济南市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条例》是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大会议案,于2024年2月份启动条例起草工作。其间,市人大常委会经过多次召开立法座谈会,深入部分区县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基层部门和有关人员的意见,认真收集梳理立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保法规务实管用,具有“泉城”实践特色。
市人大代表、山东圣义律师事务所主任潘杰每年参与调解的案例达100多起,让他切身感受到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必要性。为此,在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领衔提交了关于加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议案,条例制定过程中他也积极参与该条例草案的制定修改工作。他表示,“条例的通过,为我们做好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提供了法律遵循。”
“《济南市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条例》在完善形成具有济南特色的源头防控、排查梳理、多元化解、联动处置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治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南、法治济南提供更有力的法治支撑。”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针对我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接近500万辆、引发火灾事故增多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从“小切口”入手,初审《济南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草案)》,依法推动解决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法规草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从而让法规更接地气、符合民意。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当下,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已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最鲜明的特征。为了让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市人大常委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彻落实到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增设了1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总数达到20个,收集立法意见建议500多条、采用200多条,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畅通线上线下结合的汇聚民智民意渠道,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逐步实现立法智慧化,市人大常委会精心打造智慧立法平台系统,打通了现有人大代表履职平台、济南人大官网、微信公众号、12345市民服务热线立法征集等端口的底层数据,将多渠道多主体征求的立法意见统一归集汇总至平台系统,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以此为基础,打造集立法意见数据归集、立法起草智能辅助、立法过程管理智能优化、立法专业校正等11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智慧立法“流水线”,为立法工作提供了高效专业的智能化服务保障。系统自应用以来,更新完善济南市地方性法规库79件,共归集汇总各类立法意见建议808条,实时对接法律法规数据库23477件,已服务《济南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多部条例的立法工作。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支撑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坚实脚步:
——着力完善地方立法制度机制,起草《济南市地方立法条例(草案)》,该部法规总结提炼我市立法实践经验,完善立法程序,细化工作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起草《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订草案)》,经常委会会议初审后提交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围绕贯彻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修改《济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废止《济南市基本菜田管理办法》,破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壁垒;
——认真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共接收备案各类规范性文件86件,办理公民审查建议3件。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街道(镇)人大备案审查全覆盖,制定的操作规范在全省推广应用。
一年砥砺奋进,一度春华秋实。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围绕全市中心大局,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提升地方立法质效,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为省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