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三中全会精神,就要把握城乡关系变化新趋势,着力打通城乡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通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深化城乡组织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城乡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力量。组织融合就是打破城乡分割、党建分类的工作思维模式,充分挖掘组织资源,将党组织建设打造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
构建组织融合体系。树立“大党建”观,以乡镇(街道)党委为核心,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农村、社区、机关、两新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党组织纳入大党建体系,推动以条为主的“纵向党建”向基层延伸、拓展以块为主的“横向党建”互动空间,组建产业党组织、村(社区)大党委(党建联盟)、“两新”党组织孵化中心等区域化党组织网络结构,实现组织跨村联建、党建互联互动、党员共育共管。
打造组织融合载体。发挥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凭借农村集体土地、国家各类支持项目、数字乡村建设平台,构筑“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措施具体”的项目化运行机制,建立“需求、资源、项目”等党组织服务清单制度,夯实城乡区域、行业党组织的党建主体责任,协调抓好“人、地、钱”关键性资源要素,提供“菜单式”精准服务,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和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
▶▶深化城乡空间融合,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城乡空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载体。空间融合就是从区域城乡发展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城乡空间发展规律,为城乡各种资源自由流动提供桥梁。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盘考虑城乡建设、资源配置、人口流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农村空间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建设,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扶持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特 色小镇等元素在农村空间中的培育,推动以县城和重点乡镇为支撑的城乡空间融合,优化城乡功能,完善城乡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空间功能互补与和谐发展。
畅通城乡空间资源。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着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将乡村的优美环境、特色资源等优势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同时,将城市优势资源融入乡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功能完备的产业发展功能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搭建乡村振兴发展新平台。
优化城乡空间环境。立足区域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等因素,坚持差异化协同发展,推动特 色小镇建设,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网络、燃气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建口袋公园、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塑造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乡村振兴。
▶▶深化城乡要素融合,塑造乡村振兴新动能
城乡要素是乡村振兴的方法手段。要素融合就是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土地流转。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需求,以盘活农村空闲、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重点,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权能,规范入市交易,加强监管,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自愿有偿转让退出机制,采用“飞地模式”,鼓励多村联合,拓展跨市域增减挂钩土地交易的制度路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资本循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乡村企业融资授信支持,对符合小额信贷条件的经营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建立乡村产业发展扶持专项基金,加强对返乡创业的融资支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与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新形式,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推进人才交流。提高乡村居民数字技术素养,强化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负责人的数字技能,大力培育本地人才。增强乡村发展吸引力,丰富发展机会,提高教育医疗条件,吸引外来人才。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社会力量”的培育模式,创新培育“新农人”,促进农业专业人才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深化城乡产业融合,拓展乡村振兴新赛道
城乡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
推进农业转型。拓宽产业融合的视野,树立“产村融合”和“产城融合”的理念,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等多种结对方式,打造多层次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在“三产融合”中,建设规模适度、生产集中、产业融合的“种养销一体化”经营的特色产业链,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化农旅、农文相结合,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业、观光业、展览业、采摘业等互联互通,形成协作共进的抱团式发展格局。
强化数字赋能。围绕农产品生产、收购、仓储、加工、流通、营销等全环节,依托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帮助农民把现代农副产品、乡村文化产品等消费阵地转上“云端”,塑造数字化消费新场景。
拉伸产业链条。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借助并延伸网络热度和流量,促进乡村产业扩展至精品旅游、绿色康养、农村文化等体现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吸引更多创业者、投资者和各类企业进入乡村,构建起开放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韩富超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