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济南高新区小学一年级招生人数仅2400人。当时,如果有人说为孩子上学选择到济南高新区置业安家,别人会觉得难以理解。时隔九年,2024年这个数字已变成近万人,每年还有约1500名学生转入济南高新区,高新教育成为现象级存在,也成为“双招双引”的一块金招牌。
为什么?
全市优质课评比,济南高新区初中学段参评教师全部获一等奖,全市各区县唯一;全市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高新区参赛教师全部获得一等奖并晋级省赛,全市各区县唯一;全市中小学生阳光体测班级联赛,高新区小初高三个学段均获一等奖,又是全市唯一。
为什么?
没有深厚家底和历史积淀,却创造出区域教育短时间跨越式发展的奇迹。难得的是,高新教育还是“全能学霸”,初中学业水平连续5年保持全市前列;素质教育成果百花齐放。
为什么?
这一连串疑问吸引记者走进高新区,探寻高新教育崛起的密码。
机制改革
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
2017年,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济南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同步建立绩效薪酬激励机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高新区管委会教育文体部党组书记、部长高一鸣说:“‘全体起立’之后,经过全员竞聘,好多同志调换了‘座位’,或者干脆找不到‘座位’了。”
2024年7月,新一轮全体起立、竞争上岗的帷幕在高新区教育系统拉开。本轮聘任中,高新区教育系统共聘任校级干部91人,“换血率”达65%。“在这里当干部躺不平,也躺不赢。”伯乐实验学校校长孙凤琴凭借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顺利“坐下”。在她看来,全员聘任是压力,更是动力。
济南高新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区管校聘”改革,实现教师与学校双向选择,打破教师交流壁垒。2024年,该区共交流教师164人,其中骨干教师占60%。通过“区管校聘”双向选择,孙雪宁从高中“下沉”到小学。在常人眼中,这似乎是事业的下滑。可到高新区春晖小学就职后,孙雪宁如鱼得水,进步很快,还在山东省首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中获得个人全能及教学素养一等奖。“‘区管校聘’给了我一种动力,激励我不断攀登,不断成长。”孙雪宁说。
教研创新
加速教师高水平专业成长
遥墙中心小学位于济南高新区最北端。别看处于“神经末梢”,该校的教研水平与市区学校没有差别,老师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
2024年12月26日,高新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年”第五次专题推进会在该校举行。该校师生通过合唱、舞蹈、绘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黄河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成果。“课程开发与实施有赖于教研的支持与推动。”遥墙中心小学校长张朋介绍。
“如果说,改革是高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法宝,那教研就是第二个。”高一鸣说。
2020年,高新区教育系统提出建设“教研强区”、打造绿色质量高地的目标。很快,一项项教研成果惠及教育一线。“两翼多层”素质教育评价研究落地见效,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三拥有”行动创新开展,教师跨校走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在2024年全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中,高新区13位教师获一等奖,其中27岁的丰奥嘉园小学语文教师王溪萌获得市级一等奖,她的课被评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精品课,被推选参评国家精品课。
“在面对教学上的难题与挑战时,我从未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奋斗。学校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区里组织的优质课评选、做题大赛、命题大赛等,让我们在竞争中不断打磨教学技能、拓宽教学视野。”王溪萌说。
文化引领
绘就区域高品质文化图谱
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是该区唯一一所公办高中。8年前,从这里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两只手就数得过来,而今,90%以上的学生可以圆梦本科高校,该校创下高中录取线和本科上线人数“7连升”的纪录。在省、市各种评比中,高新区实验中学同样当仁不让,教育部精品课、省级教研成果、全市高水平艺术团、市级德育品牌培育……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从“无人问津”到“抢着报考”,改变的背后是什么?
“母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读书时,我始终坚信,经过磨砺的自己终会变成宝石。”这是就读香港中文大学的李瑞临写给母校的一句话。
与该校师生交流,记者感受到他们身上有股子劲儿,那是一种“相信自己能行”的坚定,一种拼搏与奉献的精神。这种劲头也显现在高新区其他学校。“这就是高新教育文化。”高一鸣一语道破。
2020年以来,高新区教育系统积极构建文化谱系,先后提出“高新教育不只是拼搏与奉献,更是智慧与创新”“激励、鼓舞与唤醒”等六大教育文化理念,绘就高新教育文化图谱,铸就高新教育敢领风气之先的根与魂,更厚植文化引人、留人、育人的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沃土。
随着济南高新区全面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高新区教育系统又旗帜鲜明提出“科学育人,文化铸魂,躬耕践行献高新”的奋进誓言。“我们把2025年定为‘学校文化建设年’,相信在区域教育文化引领下,各学校将凝练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汇聚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高一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