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保护逐渐细化为三个方面,即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三种保护模式层层递进、内在统一,清晰勾勒出从“藏”到“用”再到“活”的古籍保护理念嬗变过程。其中,原生性保护专注于修复古籍并改进其存藏环境,旨在保存其原生形态;再生性保护意指利用数字化影印等技术复制古籍内容,旨在改变其传播载体;传承性保护则是对古籍内容进行活化利用,旨在彰显其时代价值。活化利用是一切古籍工作的最终目的,其关键是加强古籍内容的挖掘和揭示,使其通过合适载体融入现代生活。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场景能够成为古籍内容的绝佳载体,使古籍从“小众”走向“大众”,将古籍里的文字从“故纸堆”写进“旅游点”。与此同时,古籍内容也可以为旅游产业提供潜在的IP爆发点和增长极。
▶▶文旅融合与古籍传承性保护的内在关联
一是价值共生性。作为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的载体,古籍可为文旅产业提供不竭的内容源泉。许多地区不断挖掘和揭示古籍地方特色文化内容及其价值,通过复原历史场景、举办主题展览、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文创产品、扫码视频展示等方式,吸引民众深入了解旅游项目或目的地的文化背景。这不仅可实现古籍从“静态典藏”到“活态叙事”的转变,也能为旅游事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价值共生、优势互补,能够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双赢。
二是体验互补性。数字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式古籍内容植入各类旅游场景,使其转化为大众可直接感知、理解、参与和传播的“下里巴人”。与此同时,对宏富博大的古籍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及其时代价值进行充分揭示和呈现,也能够为旅游场景的文化体验赋能,让人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开启一场深度文化之旅。
三是传承扩展性。古籍兼具文献属性和文物属性,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藏用矛盾”的根本原因。过去,古籍存藏机构的专业人士成为古籍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人们很难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古籍文献,更遑论保护与传承。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古籍的活化利用不再是专业存藏机构的“独角戏”。多元社会主体得以加入其中,并结合各自专业特长、资源优势和利益视角,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深入挖掘古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这不仅拓展了大众参与古籍传承性保护的广度,还进一步延展了古籍内容发掘的深度。此外,古籍的活化利用也不再局限于影印出版、实物展示等,还能结合流行元素,推动“古籍+综艺”“古籍+剧本杀”“古籍+游戏”等新型融合模式,寻求“古籍+”向更多元方向发展。
▶▶文旅融合促进古籍传承性保护的作用机制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天然具有文化IP属性。而文旅融合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将古籍自带的文化IP与城市文化、地方文化深度绑定,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不仅能塑造城市外在形象,也能涵养城市精神内核,有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同时,古籍文化也可以突破传统的传播边界,借助城市旅游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让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沉浸式接受古籍文化的熏陶。
二是利用技术创新,平衡典藏与利用的矛盾。从典藏角度看,数字化技术将古籍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借助数字化服务平台方便大众随时随地浏览,让古籍从象牙塔走向“云端”和“指尖”。从利用角度看,文旅融合拓展了古籍利用的途径。通过VR、AR等技术,生动呈现古籍内容,既提升了文旅体验,又传播了古籍知识。
三是加强普及传播,强化公众的传承保护意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成为古籍传播的天然载体。以古籍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民俗活动等也为古籍普及创造了良好契机。同时,文旅产业的宣传推广也拓展了古籍传播的渠道,吸引更多人关注古籍文化。一系列举措都在强化公众的传承保护意识,进而主动参与到古籍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古籍传承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是通过经济反哺,以旅游收益支撑古籍保护可持续发展。文旅融合催生出众多极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文创周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古籍传承性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文旅收益的资金支持能够助力古籍修复、古籍研究、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宣传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让古籍重焕生机,延长寿命,为文化传承保留原始载体,建立数据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古籍传播范围,从而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古籍传承性保护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背景下古籍传承性保护路径
一是加快推进科技赋能,推动古籍内容开放共享。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专题资源库达到26个,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5万部(件),涵盖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等,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这种智慧化特藏体系建设,通过打破资源孤岛、建立跨库检索机制,使古籍从“馆舍珍藏”转化为“云端共赏”,真正实现“让古籍说话,让历史鲜活”的传播效能。
二是充分利用旅游场景,创新古籍展示传播方式。传统的古籍传播方式以静态展览为主,大众虽然能近距离观赏,却难以突破“器物化”呈现的单向模式,停留在“知其形貌,未解其神”的浅层接触。在文旅融合场景中,通过构建“文献解读—内容解码—场景搭建”的三维叙事体系,使古籍展现形式得以从“视觉展示”向“体验交互”跃迁,进而实现从“静态展陈”到“沉浸式体验”的业态升级。
三是深入挖掘古籍内涵,创新古籍传播方式。数智时代,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古籍传播和推广,包括制作古籍文化短视频,重现古籍中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此外,将古籍内容进行再创作,使其融入纪录片、综艺、电影等各类艺术形式和载体,也是近年来深受大众喜爱的传播方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的爆火,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创新性的传播方式构建起了年轻化、社交化的知识传播生态,形成“学术考证—艺术创作—文化衍生”的价值链,有效拓宽了古籍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了古籍内容的可及性和亲和力。
四是凝聚社会多元力量,构建古籍保护传承新格局。社会力量是古籍保护与传承的新兴动力源泉。企业以资金和技术优势赞助古籍保护和修复项目,使濒危古籍重焕生机;民间社会团体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入街道、社区等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活动,提升大众对古籍的了解和认知,激发参与古籍保护的热情;古籍爱好者则以浓厚的兴趣和专业知识投身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为古籍传承保护工作注入活力。古籍存藏机构应该主动加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沟通交流,全方位整合资源,通过多维合作构建新的古籍传承生态体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籍承载着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厚价值,其传承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历经沧桑的古籍重新绽放光彩,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得以在泛黄的书页间延续,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需要凝聚众智、久久为功。
【张振康系济南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程珊系济南市图书馆馆员。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古籍传承性保护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C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