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提早近300年!齐长城遗址考古发掘改写中国长城史

2025-02-25 07:48:4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赵晓林

责任编辑:高原

  从济南市区出发,沿着220国道一直向南,在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北的220国道西侧,能看到竖立在路边不远的两通石碑,一通较大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长清段)”字样,另一通较小的石碑上刻的是“长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起点”字样。石碑背后的夯土墙就是齐长城的西端起点。

  2月20日,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项目赫然在列。

起源提早近300年!齐长城遗址考古发掘改写中国长城史

东部剖面区的四期城墙(上为西)

  重新定义了中国长城起源时间

  齐长城全长640余公里,是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西起济水、东连大海,跨越山东中部的泰沂山脉,途经7个城市17个县区,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被称为“世界壁垒之最”。齐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齐长城考古项目的负责人张溯表示,长清区齐长城遗址的考古发掘2024年5月正式启动,是第一次针对齐长城的主动考古发掘,对齐长城的探源有着重要意义。本次发掘涉及三个发掘区,分别为北区、南区和东部剖面区,发现了大型夯土、道路、护坡、房址、壕沟、灰坑等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收获为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夯土城墙。北部发掘区的早期长城保存有14层,在第9层下发现1座灰坑,该灰坑又打破了第10至12层夯土。灰坑内出土了较多的陶片,有鬲、罐、甗等,时代多为西周晚期,最晚不晚于春秋早期。结合测年数据,该灰坑的年代应该代表了早期城墙的始建年代。

  在长清区广里村北段的考古发掘中,研究人员发现齐长城墙体可分为四期建造:第一期城墙:夯土结构始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夯层厚约7厘米,技术尚处初级阶段;第二至三期城墙:春秋至战国时期逐步优化;第三期(战国齐宣王时期)达到技术巅峰,墙体宽达30米,采用纯黄土与金属平底夯具,夯层致密坚硬,至今保存完好;第四期城墙:推测为战国晚期或更晚的附属设施,质量较前期明显下降。

  总体上看,早期长城宽约10余米,最早可能到两周之际。这是首次证实齐长城始建于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9世纪),比此前公认的战国时期提早近300年。这一发现将中国长城的起源时间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也揭示了齐国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复杂性与先进性。

  晚期城墙主要属于战国时期。第三期长城墙体保存最好,工艺最先进,体量最大,宽达30余米,应该是战国时齐国国力最强盛时所修筑。

起源提早近300年!齐长城遗址考古发掘改写中国长城史

  考古人员在进行发掘。

  齐长城反映了齐国高超的军事规划水平

  本次发掘属于齐长城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地点位于平阴故城东南1.5公里处。平阴故城西邻济水,北有卢邑,南有谷城,东有邿国,《左传》《清华简》、骉羌钟铭等文献均有记载,齐长城属于齐国西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早晚两期齐长城,厘清了不同时期齐长城的构造特点和分布关系,为判断齐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特别是早期墙体(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和晚期墙体(战国时期)的叠压关系,为齐长城的分期与功能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这也进一步弥补了文献记载造成的历史缺失,可以明确齐国设置平阴城在济水沿线加强防御的重要战略意义。

  山东大学教授于海广认为,此次长清区齐长城遗址的考古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夯土城墙。除城墙之外,考古人员还在北部发掘区早期城墙下发现有两座西周时期的房址,均为圆角方形,东部有灶址,属于比较典型的西周小型半地穴式房址,表明在修筑城墙前这里曾存在西周时期的小型聚落。同时也显示出这个聚落或许与西周时期加强济水防御有关,离这里不远处的老徐家洼在2021年的考古发掘中就曾发现过西周聚落,也位于济水的东岸。

  张溯表示,齐长城的考古研究意义重大,是了解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史、国防体系及区域文化互动的关键。作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状况最好的早期长城,齐长城不仅是东周时期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东周至战国时期区域政治格局的重要线索。从春秋到战国城墙建筑方式的演变,展示了中国长城从局部控制向整体成熟防御体系发展的轨迹。同时,齐长城的布局、选址和附属设施的建造反映了齐国高超的军事规划水平和应对外部威胁的策略。

 

起源提早近300年!齐长城遗址考古发掘改写中国长城史

  齐长城不远处发现了早期的平阴城  

  此外,这次新发现的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平阴城,则是齐长城考古的意外收获。

  张溯介绍,本次发现的古城位于齐长城沿线北面约1.5公里处,距离很近。历史上的平阴城仅见于文献。平阴城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记载为周代齐国西境城邑,与齐长城有着密切的联系。《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记载:“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预)注:“平阴在卢县东北,其城南有防门,于门外作堑,横行广一里”。《水经注》也有记载:“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推断,平阴城出现于西周至春秋时期,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此次齐长城考古发掘时发现的城邑遗址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张溯告诉记者,在发掘时,考古人员探明了城邑遗址西城墙的长度至少有500米。从考古发掘情况结合文献的记载,再和历史环境相对照,发掘出的这座“平阴城”位于齐国边境,地势十分险要,是齐国历次对三晋等国作战的必经之道上的一座城池,所以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一段比目前史学界公认“齐长城鼻祖”更早的夯土城墙,用事实证明了长城最早的起源地,再一次证实了齐长城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状况最好的早期长城。而这座最古老的长城与平阴城的紧密联系,更说明齐长城不仅承担了防御功能,还在重要交通枢纽上发挥了战略控制作用。

  据介绍,学界在此前普遍认为中国长城起源于战国诸侯国间的互防工事(如楚方城),但是此次长清的齐长城遗址考古发掘将长城修筑史推前至西周,也证实了齐国是中国长城体系的“源头”。这一结论不仅改写了以前已经被公认的内容,更将推动全世界对早期军事防御工程的重新认知。

  “齐长城作为东周长城的代表,其研究对厘清中国长城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张溯认为,齐长城的历史价值,尤其在研究长城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值得不断深入研究。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赵晓林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