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收官 美食纪录片如何“好吃”又“好看”?

2025-02-25 07:50:4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晓涵

责任编辑:高原

  2月23日,《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央视收官,这档暌违7年的美食纪录片,再次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在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的当下,这类纪录片又该如何突破重围,实现创新发展?

  辉煌与争议

  《舌尖》系列的发展历程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这部纪录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展现各地的特色菜肴和传统技艺,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和地域文化,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4分。其细腻的镜头语言、精美的画面呈现以及对美食与生活的深刻洞察,让观众在“舔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和文化的魅力。

  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延续了第一季的成功,进一步拓展了主题和内容,多角度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探讨中国人与饮食文化的关系,并将食物和人文深度融合,成为不少观众的“下饭神器”。

  然而,2018年播出的第三季却遭遇了口碑下滑。观众认为第三季失去了初心,不仅关于美食的镜头大大减少,还有硬打广告、强行上价值观之嫌。这也让人们对《舌尖》系列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担忧。

  创新与突破

  《舌尖4》的新尝试

  时隔7年,《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重磅回归,在保留前三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突破。

  在拍摄思路上,第四季更加注重文化深度、社会关怀和观众互动,突破了前几季以美食为核心的单一模式,转而通过食物探讨更广泛的人文和社会议题。例如,在第一集《绝活》中,节目组聚焦于厨师的各类“绝活”,展示了中餐丰富多样的刀法和烹饪技巧,以及这些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

  在内容上,第四季增加了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探讨,极力表现了中国美食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融合。包括中国食材如何走向世界,以及外国饮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的餐桌。收官之集《华流》更是讲述中华美食文化在海外各地的足迹和身影,展现出海外传承与创新中活跃着的中华文化基因。

  在叙事方式上,第四季采用了更加生动活泼的年轻化叙事方式,深入发掘平凡生活中真挚的人生百态。同时,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镜头语言,将食物“掰开揉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例如,在《绝活》一集中,来自四川自贡的盐帮菜厨师有着一手绝活——10秒爆炒腰花。高速摄影清晰记录爆炒过程,让观众“听”到香气、“看”到温度,更能沉浸体验锅中的视角。

  此外,这一季还秉持融合传播理念,首次开展全民共创,推出“都来拍舌尖”融媒体活动。通过互联网将全国各地网友们关于自家美食制作和享受美食幸福瞬间的影像片段汇聚起来,剪辑成彩蛋时间放在每一集正片片尾。这个彩蛋不仅增大了节目的信息容量、延展了审美空间,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竞争与发展

  美食纪录片的突围之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美食纪录片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风味人间》到《人生一串》,从《中国美食探秘》到《老广的味道》,各类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美食纪录片该如何突出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强化用户导向,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在“全民纪录”时代,动员群众参与美食纪录片生产传播的全流程,无疑将增强用户黏性。

  另一方面,要以“美食+纪录片+”拓展生存空间。2024年,“美食+纪录片+文旅”的尝试是以融合思维构建“大纪录片产业”的充分体现。美食纪录片在产业层面的融合拓界还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包括“美食+纪录片+乡建/乡创”“美食+纪录片+带货”“美食+纪录片+IP授权”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例如,一些美食纪录片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通过展示当地的美食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旅游,实现了纪录片与文旅产业的双赢。

  未来中国美食纪录片应以市场化为手段走向国际,讲好中国美食故事。美食是全世界共享的事物,中国美食更是享有盛誉。在国内市场内卷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美食纪录片应积极寻求出海策略,或如《风味人间》模式,立足全球视野,以美食为共同话语搭建起中外沟通对话的桥梁,服务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晓涵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