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近年来,济南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市城乡收入比降至2.4:1,构建的“要素活化—制度集成—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范式,为新时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实践智慧。
要素活化的改革创新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激发城乡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土地是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下乡的载体,提高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可以有效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城乡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章丘三涧溪村以党建引领“三权联动”改革(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联动),整合土地、宅基地等资源,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及多个子合作社,利用村里流转出的4000余亩土地建设而成的集约型工业园,吸引了70多家企业在此落户,为村里800多名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开发的美食街、古村游等产业项目,以“群众参与、出资入股、年底分红”的方式,带动580户村民进入产业化链条,带动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商河县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探索建立了闲置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资产证明书、社员股权证、农村产权交易鉴证书、流转备案证的“一书三证”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济南还积极推动城市专家下乡、乡村能人进城,实施了“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选派第一书记和企业团体与帮扶村结对共建。推进“百名博士进乡村”计划,选派500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担任“乡村振兴科技顾问”,培育“新农人研修学院”,着力破解人才要素单向流动困局。
制度集成的政策支撑
跨部门政策协同是提升政策效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济南市五部门联合发布《济南市贯彻落实〈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修订版)〉的实施方案》,打出土地、户籍、金融等20项政策组合拳,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济南还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建立“居住证积分+公共服务包”制度,整合就业、教育、医疗等核心服务,实现“一证通享”,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及申领机动车驾驶证、补领居民身份证等便利,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学率达98.7%,基本医保参保率提升至95%。
产业融合的数字赋能
数字经济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济南致力于打造“中国算谷”数字经济园区,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实现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依托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构建“数字孪生城乡”平台,将区块链确权技术应用于平阴玫瑰种植基地,建设全国首个玫瑰种质资源库。延伸“玫瑰+科技+文旅”全产业链,实现品牌价值3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60亿元。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市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劳动力流动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技术要素创新与应用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城乡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活力与城市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然而,也应注意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劳动力流动仍面临信息不对称、技能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深度融合;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进一步解决。
为推动城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结构的优化升级,济南市应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宅票制+土地证券化”推广范围,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有效引导土地资源向高效农业项目集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为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动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就业增收;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为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同时,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何宇晖单位:济南市土地储备中心;张建单位:德州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NSK2025C0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