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象启新。广袤田野,生机勃发。
伴随春的气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济南各区县扎实做好产业振兴文章,科学谋划智慧农业、乡村文旅等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如今,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实现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
党建引领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市中区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人与土地紧密相依,建强战斗堡垒、凝聚各方力量、发展富民产业、强化乡村治理,以“红色引擎”激活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在陡沟街道新平村,一棵蔬菜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走上餐桌,足不出村就能实现。
“新平村一直以种植蔬菜为特色产业,但村民分散种植、没有固定销路,种的各类瓜果蔬菜从不‘通气’,经常出现种植扎堆、产品滞销的问题。”新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崇振为此费尽了心思。2023年,新平村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合村内150个蔬菜大棚开展规模化种植,深化村企合作,建设预制菜车间,与村内种植户签订合作协议,不仅600余万斤蔬菜不愁销路,还串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完成了从“菜盘子”到“菜篮子”的产业升级。
距离新平村16公里的党家街道土屋村,通过村党组织牵头同样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过去的土屋村,“地少不保收、雨天两脚泥、人往外面跑”。佘文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后,带领村里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培育种植富锶芦笋,开展“三资”清理,回收土地,拓展研学旅游等多条产业链,集体经济由“揭缸见底”变为“粮足仓满”,群众生活由“贫困落后”变成“家家小康”,带动村民增收近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5万元倍增至50万元,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近年来,市中区先后选派110名第一书记驻村,构建常态培训、跟踪培养、抱团发展一体化培育链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常态化走访、擂台比武、实事认领活动,推动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派驻以来,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43.9万元,带动农村就业368人,累计走访群众2.4万人次,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1500余件,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
山东艾绿吉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温室大棚内绿油油的水培蔬菜。
打造全国首家番茄文化产业园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新春伊始,位于天桥区桑梓店街道耿庄村的沃尔富斯番茄文化产业园又迎来了忙碌的一年。董事长吴景春从育种实验室出来,又一头扎进科研大棚里。棚里正在进行紧张的春耕,番茄苗的培育也在同步进行。
吴景春告诉记者,大棚采用智能管理系统,可以远程控制保温、喷灌等,让一年四季的番茄质量都变得更加可控。沃尔富斯是全国第一家以番茄为主题,集科研、生产、观光、休闲与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自主研发的番茄品种达到了3000余种,目前全国100个番茄里就有3个是“沃小番”的种子。
在不远处的铁匠村,已发展出百亩莲藕种植基地,亩产突破2000斤,白胖的莲藕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村里还建起电商教室,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新模式。
刘庙村则依托50余年养鱼历史,整合零散鱼塘形成700余亩现代化养殖基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规模化养殖鲈鱼、鳜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年产值达2000万元,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共享发展红利。这都是天桥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得益于政策红利、政府扶持、村组助力的特色项目还有很多。去年以来,该区还启动了“乡村振兴共富超市”运行模式,依托社区助农大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将本地特色农产品以“线上驻点推介、线下组群团购”模式推广销售,搭建起田间地头与市民餐桌之间的桥梁纽带,共同开启城乡携手、助农惠农发展的新篇章。
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机制,天桥区将农业提质增效、文旅深度融合作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为农民增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吴景春在科研大棚内进行数据跟踪记录。
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永久举办地
农文旅融合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自长清区马山镇启动涉及41个村庄3万余人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以来,马山镇实现了从“低矮平房”到“安置新区”的华丽蝶变。随之而来的,群众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给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带来了新的机遇。
马山镇素有扁鹊故里·道地药乡、中华雪桃之乡、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永久举办地之美誉。通过深入分析研判,按照“系统规划、特色带动、协同发展”的要求,马山镇规划出“一山一河四组团”产业布局。
其中,东北组团双泉庄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环境,在发展中草药产业基础上,将锦鲤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按照“围绕一条锦鲤,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区
域”的发展思路,与山东乐耕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山东再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泉韵乡居和美乡村马山片区项目。
通过项目打造,马山镇被评为“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永久举办地”,助力济南市获得“中国锦鲤名城”。自202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中国名优锦鲤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70余家参赛企业、8000余尾锦鲤报名参赛,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带动消费1000余万元。逐步形成以锦鲤为核心的文化IP,以观赏鱼养殖、国家级主题赛事、农文旅项目等为主题的区域产业发展集群,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需求、参与多渠道,小锦鲤“游”出大产业。目前,锦鲤已成为马山镇继雪桃、中药材之后的另一特色名片。下一步,马山镇将以“锦鲤”为核心,搭建锦鲤上下游产业链条,吸引锦鲤养殖、拍卖交易、国际赛事、文创设计、维保服务等企业项目集聚,搭建产业集群交流展示平台,让马山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
马山镇加速农文旅融合正是长清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清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项目,如“花开御道、山水灵岩”“山泉乡韵、桃鲤村居”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提升了长清区文旅产业的知名度。
小锦鲤“游”出大产业。
创建9个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
数字农业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近日,银座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来到位于莱芜区杨庄镇的山东艾绿吉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学习,洽谈蔬菜直供的深度合作。山东艾绿吉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立新说,“自从我们获得了‘湾区认证’后,来学习、洽谈的企业特别多,‘湾区认证’就像一块金字招牌,让我们的产品在省内商超上架的销售价格增长60%,销量更是激增。”
“湾区认证”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粤港澳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的高端品质自愿性认证,有了它,这里产出的蔬菜可以畅通无阻地出现在大湾区居民的“菜篮子”里。
在杨庄镇,智慧农业还实现了“南果北种”。莲雾、柠檬、木瓜等这些南方水果在这里也能开花结果,并且口感、品质俱佳。
这得益于杨庄镇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莱芜农高区为依托,联合北京科百宏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和800亩精准化数字化农业种植园区,建成3万平方米连栋智能玻璃温室和19栋大空间智能日光温室,以数字孪生的理念对园区作物进行全面数字化管控,成功实现了南方果树首次大规模暖温带种植。
2023年高效使用衔接资金,在这里投资750万元建成百亩生姜数字化栽培基地,运用智慧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精准化种植莱芜生姜,并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作物培育的“提质增效”,打造莱芜生姜种植试点,提升莱芜姜品牌优势。
目前,莱芜区已成功打造以杨庄镇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小镇,创建了9个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
今年,莱芜区提出,将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5%。未来智慧农业将继续助推莱芜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