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犯罪成本才能阻击“网络开盒”

2025-03-27 07:31:47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苑广阔

责任编辑:田艳敏

  近日,百度副总裁谢广军13岁女儿“网络开盒”事件引发持续关注。因对一名网友评论不满,13岁女孩将该网友个人隐私“开盒”,包括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全部公开,并引导其他网友对该网友攻击、辱骂。这并非个例。今年3月19日,四川成都被家暴16次当事人小谢发视频称自今年3月初起,自己遭遇网暴,其户口本、身份证正反面等个人信息都被曝光。(3月26日《法治日报》)

  一名未成年女孩因不满网友评论,竟将其个人隐私信息全盘公开,并煽动网络暴力。类似事件并非孤例,四川成都一名家暴受害者也曾遭遇个人信息被恶意散布的侵害。这些案例暴露出“网络开盒”行为的猖獗与治理的紧迫性。要有效遏制这一乱象,必须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强化惩戒力度,同时推动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

  “网络开盒”行为屡禁不止,根源在于违法成本过低而收益巨大。记者调查发现,在境外社交平台上,个人隐私信息被明码标价贩卖,从手机号定位到开房记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这些信息的泄露与滥用,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人身安全。然而,由于违法者常利用匿名技术、境外平台等手段隐藏身份,追责难度极大。即便被查处,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开盒”行为的惩戒也往往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缺乏足够的威慑力。违法成本与潜在收益的严重失衡,使得“网络开盒”成为某些人肆无忌惮的工具。

  提高违法成本是阻击“网络开盒”的关键。一方面,需通过法律细化明确“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结合信息条数、违法所得等要素,降低入罪门槛,为执法提供清晰依据。对恶意“开盒”行为,可参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量刑标准,加大刑罚力度。另一方面,针对未成年人参与“开盒”的问题,可借鉴“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对主观恶意明显、后果严重的未成年施害者,适当追究法律责任,打破“未成年即免责”的侥幸心理。唯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开盒”的蔓延。

  然而,仅靠法律惩戒还不够,必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首先,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审核,对“开盒”关键词和引流话术进行精准屏蔽,切断违法信息的传播链条。其次,家庭和学校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其隐私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从源头减少“施害者”的产生。同时,还应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机制,打通信息壁垒,对黑色产业链实施全链条打击。

  “网络开盒”不仅是一种网络暴力,更是对法治社会底线的挑战。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惩戒力度,并辅以技术、教育、制度的多维治理,才能构筑起抵御“网络开盒”的坚固防线,还网络空间以清朗,让公民权益更有保障。

作者:苑广阔

责任编辑: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