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全市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第一书记们正以“一村一策”的精准帮扶,书写着“驻村助村”的生动实践。他们扎根基层、躬身一线,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关键变量”,以“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治理兴村”为抓手,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今天,让我们聚焦奋战在全市各区县的第一书记群体,看他们如何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在沃野上描绘壮美图景。
==市中区==
启动“第一书记共富超市”城乡融合开辟共富新路径
近日,市中区举办“第一书记共富超市”推介会,标志着该项目在半年试点运行后正式启动运营,并面向社会开展全面招商推介。这一创新举措持续搭建城乡供销互动平台,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市中区深入落实全市“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持续巩固“1+1+N”帮扶体系,建强用好第一书记服务联盟,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10月,创新启动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产品进社区“牵手计划”,由市中区委组织部牵头整合第一书记帮扶村百余种农产品资源,按照“小步快走、试点探索、逐步推广”的思路,在多个街道试点打造“第一书记共富超市”,推动村、社区、企业三方联动,探索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
经过半年的实践,该项目已形成社区驿站、三方代销和市场实体等多种运营模式,实现第一书记帮扶村农产品进社区、进机关、进商超,累计销售额突破15万元,惠及农户2000余人,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为更好推动农产品销售,市中区因地制宜构建“线上+线下+常态”展销体系,打造第一书记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在线下,依托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设立农产品销售驿站,每月举办推介会,通过产品展销、试吃体验、第一书记推介等方式提升乡村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已举办推介会20余场,建成7个社区实体销售驿站,线下销售额突破8万元。在线上,开发微信小程序搭建销售平台,采取“社区统筹订单+第一书记区域化派送+居民自提”模式,确保新鲜农产品快速直达市民餐桌。此外,通过商业联营、产品联销等方式,积极对接商超、市场设立第一书记农产品展销专柜,采取轮值、预售、分红等模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随着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田间、走进社区,这条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天桥区==
黄河畔,他种下“共富”试验田
“去年第一年试种,收成、销量都很好,我们计划在当下200多亩的种植基础上,再流转200亩土地。”近日,记者在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彭家村见到刘帅时,他正在地头检查春灌情况。
一年半前,刘帅从天桥区纪委来到石庙村。新一轮第一书记调整后,刘帅又被派驻到彭家村,同时担任两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才能有持续的收入来源,才能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刘帅积极调研两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在石庙村,他推动废弃坑塘改造为村级厂房,不仅解决了安全隐患,还为村集体每年增收26万余元;带领村民成立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鸡蛋销售产业,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村集体每年实现增收8万余元;他还尝试发展黑糯玉米、彩色玉米和黑小麦产业,让原本单一的产业种植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玉米种植初期,面对新鲜事物,村民有畏难、不敢试的心态,刘帅便挨家挨户作动员,通过主题党日等活动讲政策、谈收益,逐步打消了村民顾虑;为了拓宽销路,他主动出击、广泛联络,积极对接邮政公司、省供销社,搭建起畅通的线上销售渠道。去年以来,他借助天桥区“共富超市”建设契机,同步将村里生产的绿色农产品直送社区货架,打造出多渠道销售并行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无缝衔接。
驻村工作中,刘帅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联合村党支部设立了“党员包户”工作制度,确保每位党员都能紧密联系群众。刘帅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为两村村民提供了一系列贴心服务——邀请省立三院医护人员为村民免费查体,改善了两村的医疗服务条件;多方联系企业,为儿童购置游乐设施,给孩子们增添了童年的欢乐;定期走访慰问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春节前为村里的老人进行福利发放,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积极打造农家书屋文化阵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自刘帅任职以来,石庙村与彭家村以党建为引领,携手共进,不仅实现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更在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上焕然一新。未来,刘帅将持之以恒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共筑乡村繁荣之梦。
==历城区==
党建引领赋能乡村实干绘就振兴新篇
位于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北部的东沙河四村,北依小清河,生态环境优美,田园与生态有机结合,交相辉映。高空俯瞰,犹如盛开的白莲,清洁无瑕。
在东沙河四村芦笋大棚里,驻村第一书记王旭一边查看芦笋长势,一边和工作人员讨论施肥方案。“近年来,东沙河四村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王旭介绍。
2023年7月,王旭被派驻王舍人街道东沙河四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他聚焦“党建、产业、服务、治理”,助力乡村发展。
沙四村的变化与发展得益于党建引领,强班子、带队伍。王旭联合村党支部立足于解决百姓民生,将老百姓的事情视为头等大事,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凝聚党员干部群众,推动沙四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党建是乡村振兴核心。驻村后,王旭围绕“铸魂、强基、提质”开展工作。规范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与“主题党日+阳光议事”制度,组织超30次党支部活动,创新“移动党课”等形式,讲授6次党课。通过“双培养”机制,发展1名青年致富能手入党,吸引3名35岁以下人才向党组织靠拢。与多方党组织联建,开展12次活动,组织党员外出学习5次,培养2名管理、技术型党员。东沙河四村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党组织”,党组织活力大增。
产业是乡村发展动力。他以“链式思维”,依托合作社推动芦笋产业发展。引进芦笋金蝉套种项目,与6村共建55亩基地,共享资源。引导注册“泉韵沙河”商标,借多平台宣传,实现“三线”营销,2024年芦笋及种苗销售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完善产业规范,获农药残留“安全认证”,邀请专家授课12期,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民生是乡村振兴关键。他协助构建“村集体+村干部+互助组”服务体系。协调市三院义诊4次,为126名老人免费诊疗,减免5.6万元费用,举办4次文化演出。对接企业,创新“以工代干”助2名残疾人就业,发起“以薪抵费”让4名儿童免费入托,慰问特殊群体30余人次,协调物资10余万元,争取20万元改造400余米道路,维护50盏路灯,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治理是乡村振兴保障。王旭协助完善治理体系,擦亮“群众身边的110”等品牌,建立“村民说事室”,组建应急小组,矛盾化解率100%;建强志愿服务队,新增多个服务项目,开展45次服务。走访村民收集建议,扩充“四议两公开”内容。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在王旭的推动下,东沙河四村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章丘区==
八年驻村情,一颗为民心
“脚上沾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章丘区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刘崇琪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农村 长大、从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天然地拥有对“三农”工作的深情。2016年,32岁的他,被组织选派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八年。
“八年的时间,我先后在章丘龙山街道崔家村和文祖街道西窑头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间不同、村情不同,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高高的个头、黑黑的皮肤,刘崇琪说话间带着坚定、透着情怀。他深有体会地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扎根基层,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才能不辜负第一书记的称号,才能成为群众的“自家人”。
西窑头村,属文祖街道三元党建工作区管辖,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迟缓。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刘崇琪与党建工作区、村“两委”沟通商议,确定从冬季清洁取暖和生活污水治理入手,改善群众生活。实施冬季清洁取暖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泉韵乡居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助力西窑头村列入章丘区“诗画文祖”县级衔接推进区、济南市“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山东省“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开启了村级发展加速度。
现在的西窑头村,户户有风景,家家庭院美,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内容的文化墙随处可见,房前屋后鲜花斗艳、鸟语花香,成为带动其他村走向振兴的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