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浙江平湖00后小伙朱恩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医院当护工的视频引发了热议。有网友问他,从大学生到护工有没有失落感?小朱回答得挺坦然:“这份工作挺有意义,一点都不内卷。现在周末我也会主动来上班。”(4月9日《钱江晚报》)
这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在医院里为老人清理身体、喂饭、陪他们晒太阳。他的选择看似“离经叛道”,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养老护理行业正渴望着青春力量的注入。朱恩国的故事不应只是孤立的个案,而应成为推动养老护理行业变革的一个契机,我们需要更多年轻人带着专业技能与青春活力进入这个领域,同时也需要社会为这些年轻人创造更友好的职业环境。
朱恩国的经历实际上也揭示了当前养老护理行业的一个尴尬现实,那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行业不得不“降格以求”。这位年轻人坦言,尝试过不少工作后才选择护工岗位,这种“被动选择”的背后,是养老护理行业长期面临的专业人才短缺困境。更令人忧心的是,现有从业人员中9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不足10%。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行业难以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养老护理行业要吸引年轻人,必须打破“低端”“伺候人”的刻板印象,构建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国内养老护理员普遍面临社会认同低、薪酬待遇差、职业前景模糊的三重困境。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从职校到高校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清晰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晋升阶梯,让年轻人看到在这个行业同样能实现专业价值和个人成长。
养老护理行业的变革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轮驱动。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护理服务的医保报销比例,建立与服务质量挂钩的薪酬体系。数据显示,上海通过“长护险”制度使护理员月收入提高到6000—8000元,显著提升了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推动“智慧养老”“社区养老”等新模式发展,创造更多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
朱恩国与89岁王奶奶那个“瓜子传递温暖”的瞬间令人动容,但这种情感连接需要建立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年轻人带给养老行业的不仅是青春活力,更应是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和技术手段。当我们期待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时,必须同步解决专业培养、职业认同、薪酬待遇等系统性问题。养老护理不该是被动选择的“退路”,而应成为年轻人主动拥抱的“事业”。唯有如此,当我们的父母老去时,才能得到既有温度又有专业度的照护;当今天的年轻人老去时,才能迎来一个更有尊严的晚年。这场关于养老的温柔革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