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刚提车不久,官方突然推送付费解锁方向盘加热功能;承诺“终身免费车联网服务”,却在系统更新后悄然增设流量限制;宣称“电池终身质保”,却在检测时以“人为损耗”为由拒绝保修……多名新能源车主、业内专家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成长的烦恼”。(4月14日《法治日报》)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智能驾驶、个性化服务成为车企竞争的焦点。然而,一些车企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正悄然异化,这些披着“增值服务”外衣的收费项目,实则是车企利用技术垄断地位设置的消费套路,将用户困在“钓鱼式”收费迷宫。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硬件预埋为车企创造了持续收费的可能,但部分车企却在销售时隐瞒功能限制,通过合同条款埋雷。消费者购车时支付了完整硬件成本,使用却被软件“上锁”;车企既生产硬件又控制软件,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收费执行者,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本质是技术霸权下的二次收割。
此外,车企对订阅功能的范围界定显然尤其随意,从娱乐系统到核心驾驶功能,收费边界不断试探底线。消费者知情权形同虚设,销售人员隐瞒条款、合同暗藏模糊表述,维权时又面临举证困难。而新能源汽车维修体系的不完善,更让付费订阅成为车企转移售后责任的工具:当电池衰减需要更换时,车企自定的检测标准往往成为拒绝保修的“护身符”,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技术黑箱里的判定。
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付费订阅服务,不宜放任车企随意揉捏,亟待政策与监管层面廓清边界,将基础功能与增值服务严格区分,禁止车企将安全驾驶、硬件使用等核心功能纳入订阅范畴。同时,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要求车企在销售环节明确告知硬件预埋情况、功能解锁成本及后续收费规则,杜绝“隐藏式收费”。针对智能驾驶功能,应严格落实《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指南》,严惩夸大宣传行为。此外,需完善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机制,建立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破解车企“自证清白”的困局。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与消费信任的双轮驱动。当车企沉迷于“割韭菜”的短视盈利模式,不仅会透支消费者信任,更将成为产业成熟与升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