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忘了告诉家里的劳动力,这个季节姜最怕缺水,水一定得跟上!”
6月10日,莱芜区寨里镇边王许村的百年胡同里,村党支部书记边建东正给村里的生姜种植户讲解种植技巧。大家坐在马扎上,享受着胡同里阴凉处的凉风,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种植心得、讲述着外出学习的经验。以往,这种交流都会放在会议室里,气氛远没有如今热烈。
莱芜区开展“胡同宣讲”以来,老胡同成了谋产业振兴、讲红色故事的新阵地。
拍摄时间:6月10日
拍摄地点:莱芜区寨里镇、方下街道
拍摄内容:“胡同宣讲”打造群众身边的讲堂
课堂搬到胡同里
“我们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生姜的历史,现在村里1000多亩地,有一半种姜。”
边建东说起村里的生姜种植产业,语气里掩不住自豪。这份产业,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让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益,更成为莱芜生姜品牌的助力。边建东告诉记者,生姜种植大致经过拾姜种、晒姜种、炕姜种、下姜、插帐子、封沟、拔姜、窖姜等过程,虽然繁琐,却孕育着丰收的喜悦。生姜每年4月到5月种植、10月底收获,眼下,正是生姜最需要把控浇水量的时候。
“以前我们村‘两委’就经常到外面学习种植技术,回来传达给种植户,一般都是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边建东说,最开始生姜的种植离不开各种肥料的加持,随着种植技术的改善,逐渐用上了豆饼、微生物肥料等更加原生态的营养补给,这让边王许村的生姜品质上了一个台阶,不仅健康而且形态非常好看,更受市场的认可。不过,前几年因为浇水量把握不好,村里种植的生姜水分太大,不耐储存,让生姜产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所以我们更重视技术的提升了,一定要保住种植户的饭碗。”
6月10日在边王许村老胡同里开展的宣讲,就是围绕生姜产业展开的——“我到外地学习了,人家的姜种的比咱们还漂亮,精耕细作非常重要!”“今年雨水不多,生姜浇水可一定要跟上。”“咱们镇今年正在建设生姜融合创新产业园,这是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胡同里,边建东变身宣讲员,将生姜种植技术、未来生姜产业的发展政策传达给大家。“这比坐在会议室里让人放松,我们有什么话更愿意跟书记说了!”一位种植户说。
在方下街道,树成种苗基地的种植专家也成了“胡同宣讲员”。“咱们每天往城区供应那么多蔬菜,可得把品质关把好!”基地负责人亓洪骁掏出自制的“蔬菜病历本”,上面记录着西红柿裂果、黄瓜霜霉病等23种“急诊病例”,他耐心地向种植户们一一讲解。身后胡同的墙上,贴着“方下蔬菜地图”——17个蔬菜专业村、1万余亩种植面积。“方下街道是莱芜区的‘菜篮子’,我们通过‘胡同宣讲’的形式,定期把种植户聚集在一起,把成熟的种植经验及时地分享给大家。”方下街道党工委委员、平安法治和信访办公室副主任李慧说。
“土话”传递文明新风
边王许村中有一株树龄上千年的银杏,至今枝繁叶茂。从银杏古树西行百余米,村街南侧的第一条胡同就是当地有名的“红色胡同”——1938年夏天,在“红色胡同”的一处院落里,寨里镇历史上首个中共党支部开始酝酿。同年10月,边王许村党支部在该村学校内宣告成立,直属莱芜县委领导。除了成为产业振兴的宣讲阵地,这里也是文化传播的户外课堂。
“当时,胡同里住着十户人家、76口人,先后参加抗战等革命工作的有19人之多,其中烈士4人。”10日上午,寨里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到胡同研学,边建东带着他们穿梭在胡同里,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当时大多不到20岁的孩子,有的个子还没有步枪高。有一户人家一共4个孩子,全部送上了战场,一个都没回来。而且当时还有4个女娃娃加入了革命队伍,她们能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走上抗日救亡之路,多么不容易啊……”
银杏树、村史馆、党支部旧址……边建东带着孩子们感受红色文化的时候,村里的一些老人也紧跟在后面,听着听着眼中就泛起了泪光。“我们村有这个现成的阵地,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我这个‘业余宣讲员’也得努力提升,不能掉链子!”边建东说。
“以前总觉得政策文件难懂,今天听完讲解,终于知道怎么用好这些福利了!”
在方下街道小辛庄村,“胡同宣讲”也成为民生政策的“马扎课堂”。宣讲员采用方言和通俗化表达,将政策“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例如,在养老政策环节,通过对比2025年养老金调整前后的具体案例,详细说明领取条件与计算方式。宣讲中,还有“你问我答”环节,就创业扶持资金咋申请?村里的养老服务设施咋规划?一系列问题都能面对面解答。“有些我解答不了的问题,就记录下来,3个工作日一定给答复!”宣讲员告诉记者,“胡同宣讲”现场还发放了政策指南手册,方便村民查询。“像‘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户’的典型事迹,我们也会在融入宣讲中,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土话’传递精神文明!”
“百姓名嘴”正在成长
“胡同宣讲”成效如何?
在方下街道60余名宣讲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好品方下鲜”系列优质农副产品声名远扬,方下红番茄、龙泉辣酱、龙口仙菇、大辛庄太空菜、台头莱福牛肉、刘家庙黄骨鱼火爆出圈;寨里镇今年以来已开展胡同宣讲80余场,覆盖群众1.2万人次,真正实现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莱芜区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在基层创新开展“胡同宣讲”品牌活动,聚焦宣讲着力点,增强宣讲感染力,根据需求定制符合基层群众口味的‘特色菜单’,实现基层宣讲“精准滴灌”,让理论宣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真正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服务基层的“最后一米”。截至目前,开展各类“胡同宣讲”活动2000余场次,惠及群众十余万人。
“胡同宣讲”深受村民欢迎,宣讲团成员不仅有政策“翻译官”,还有农技“田秀才”、法律“明白人”——羊里街道南魏庄村的各个“胡同长”利用村内“大喇叭”每天早上准时播放党的“三农”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内容,定期组织“胡同议事会”,将“大喇叭”传递的政策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引导村民围绕村庄发展议题展开讨论;高庄街道“百姓名嘴”宣讲员王其欣创新出一套接地气的“678”普法宣讲工作法,即在群众闲暇的周六周日、工作日8小时之外以及阴雨农闲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民间借贷、彩礼返还等身边案例,形成普法小夜校、法律赶大集和田间地头法治课等不同普法模式,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胡同深处,更多“百姓名嘴”正在成长,理论宣讲正实现从“专家干部讲”向“基层百姓讲”转变、从“热在机关”向“热在基层”转变。(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曹雅欣 亓亭 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