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平阴县的街巷楼宇间,一场以“红色物业”为画笔的提质攻坚行动正在勾勒民生温暖图景。当66个曾经设施老化、管理缺失的老旧小区实现了从“无人管”到“专业管”的华丽转变,当物业企业激励评价机制倒逼商品房小区物业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当安置小区摸索中开启“村落聚合”到“社区共治”的新篇章,平阴正以党建为纽带,将物业治理升级为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
近年来,平阴县连续三年将物业建设工作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持续推进“红色物业·和美邻里”提质攻坚三年行动。“红色引擎”正以强劲动力,推动群众满意率不断跃升,成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核心密码。
平阴县委书记王秀成曾多次表示,物业工作事关千家万户,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红色物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物业服务水平再提升。
“红色物业”暖民心
66个老旧小区的蝶变密码
“街道摸排了66个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多以产权单位改制后的家属院为主,市场化的物业公司进入一些小区惨淡经营后很快退出,小区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老化,60%以上住户是破产企业职工和60岁以上老人,对物业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一系列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榆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付强深有感触地说。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如何破局?榆山街道的探索是国企兜底“先尝后买”的革新。2023年3月,榆山街道决定探索国企领办“红色物业”公司,榆山和美物业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社会化聘请专业物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并将物业服务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建立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将66个老旧小区划分为10个物业管理项目。项目负责人由社区物业专员担任,工作阵地设在社区网格党群服务站。社区、物业拧成一股绳,条块结合、优势互补,把“关键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3个月内,群众看得见的改变一件接一件:维修破损路面,加装院内反光镜、安装太阳能路灯……在福胶家属院,和美物业用3天时间彻底疏通了常年淤堵的化粪池,居民自发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红色物业’的天然优势是与社区密切的联系,通过与社区治理结合,链接多方资源,物业公司的很多困难通过社区协助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社区的很多难题也在物业公司配合下迎刃而解。”和美物业负责人马起忠说。
如何更好地倾听居民心声,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2024年11月,榆山街道城市社区联合和美物业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从老旧小区到新建小区两轮走访,实现4.7万户辖区居民全覆盖,收集意见建议及问题反馈1971个,其中走访老旧小区居民4353户,涉及物业领域问题1038个。根据收集问题,物业公司设立“维修清单进度牌”,将每一项诉求化作“待办工单”实时更新。为了让“进度牌”成为服务承诺的“军令状”,物业组建“红橙黄”攻坚小组——红色突击队专攻电梯故障、水管爆裂等24小时内必须解决的紧急问题;橙色服务队跟进绿化补种、墙面翻新等3-5日办结事项;黄色专班统筹充电桩增设、车位规划等长期工程。每个问题办结后,不仅要在进度牌上“销号”,还要通过微信群发送对比照片、组织居民代表现场验收,真正实现“群众出题、物业答题、居民阅卷”的全链条服务。
“刚开始没少吃闭门羹,毕竟小区居民几十年都没交过物业费。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更重要的是看见身边的变化,居民开始逐步接纳‘红色物业’,收费阻力变小了,缴费率从不足40%一路攀升到77%了,有的小区缴费率达到90%以上。”在4月15日召开的榆山街道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暨小区物业服务提升研讨会上,攀升的物业服务缴费率让各社区党组织书记十分振奋,“红色物业”用服务焐热了人心,服务恰恰是最好的社区治理。
榆山街道通过“国企领办、服务升级、共治共享”三步走,重塑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党建红”引领“物业强”、“服务优”保障“民心暖”、“共治+”赋能“社区美”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榆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尹鹏说,在榆山街道,红色物业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温暖纽带。探索国企领办“红色物业”公司,全面接管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的价值,不是简单的“政府买单”,而是通过党组织统筹资源、物业公司精准服务、居民有序参与的三角架构,让公共服务既有“公益属性”又具“可持续性”。
商品房小区“逆生长”
红色引擎驱动基层治理破局
银丰公馆小区物业项目经理朱振男至今还记得刚到平阴项目时的情景。以物业费3年优惠到期为导火索,小区业主与物业的矛盾到了顶峰,一个月内12345投诉工单就达到上百件。
“当时一共梳理出物业应该提升和整改的问题37条,既有居民反映的共性问题,也有居民提出的个性诉求。拉出业主反映问题的清单后,社区督促物业公司向榆山街道物业办公室、榆山街道锦川社区提交了整改措施,并进行了公示。”榆山街道锦川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杰说,在各方督促下,物业公司的整改得到了大多数居民的认可。
“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对银丰公馆物业公司开展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综合评价。40分的满分,小区物业最后拿到了38.92分的高分。”李杰告诉记者,物业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分数由三张票构成,一是业主打分,二是综合评价工作组现场打分,三是社区党组织的赋分,通过这“三票当家”,就赋予了全县正在大力推广的物业企业评价激励机制相对客观公正的抓手。
面对“居民骂物业、物业喊委屈”的恶性循环,锦水街道党工委打破“行政命令式”治理思维,于2024年创新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业主代表+物业服务企业”四方联席议事平台。每月固定召开的联席会,协商解决了一大批问题。停车问题通过地面改造得以解决,公共绿地改造规划投票通过,物业收费标准调整达成共识。
伴随平台运行的,是“事前征集民意-事中协商共议-事后监督反馈”的三阶闭环流程。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严莹介绍:“我们把‘话筒’交给居民,把‘算盘’摆给物业,仅2024年就通过平台解决停车难、飞线充电等民生问题137件,真正让治理从‘政府独唱’转向‘多元合唱’。”
在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全力支持下,锦水街道成立汇集组织办、物业办、建设办、民政所、派出所、国土资源所、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社区居委会九方力量的19人“红色物业专班”,推动治理触角延伸拓展。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累计开展联席会议14次,围绕公共收益不透明、设备维修响应慢、邻里矛盾调解难等问题,形成“问题收集—分类定责—联动处置—反馈评价”闭环流程,成功化解电动车飞线充电、电梯故障抢修延期、小区绿化带违规占用等物业管理难题68件。
“先向居民公示物业公司要干什么,再提升服务质量去执行,让业主知道物业公司干了什么,干没干、干得怎么样就很清楚了,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等的情况,涉及物业服务的热线件和投诉大大减少。”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物业服务科科长翟骁告诉记者。
安置小区融合转型
从“村落聚合”到“社区共治”
2017年3月,锦水街道山头村作为平阴县第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试点村,2020年实现了从破旧村落向现代化“多层+高层住宅楼”社区的蜕变。为持续提升村民居住体验,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山头村以村民自治为核心,成立了独具特色的物业服务团队。这支由村干部牵头,村“两委”成员带头,联合专业保安、保洁、维修人员共13人组成的物业公司,用贴心细致的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村民事、村民管、村民享”的物业管理新模式。
在榆山街道锦源社区安置房,改变始于党建引领下的制度创新。社区党总支牵头建立“三方共管账户”,每一笔物业费用的收支都需经过“居民提案-业委审议-公示表决-监督执行”四步流程。当健身广场改造工程的预算公示栏前围满居民时,老住户梁瑞军站在公示栏前花了半天时间逐行核对:“每包水泥、每盏路灯都列得清清楚楚,这钱花得透亮!”
透明化操作催生治理效能:昔日蚊蝇滋生的垃圾池变身平摊齐整的健身广场,新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晚归的路,路口多个高清摄像头织密了身边安全网。更直观的变化是物业费收缴率——从过去的不足三成跃升至90%,居民用“真金白银”认可治理成效。
在榆山街道龙盛嘉园小区,曾经电梯频繁停运、垃圾泛滥、破坏绿化种菜等乱象成为这6个村集中安置的安置房小区的典型写照。
“一个单元住了6个村的村民,对物业管理服务来说,就出现了问题谁也不管,谁也管不了的情况。”付强说起龙盛嘉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站在安置房如何引入物业服务的十字路口,龙盛嘉园选择了自管这条路。这个月初,街道管区层面成立的济南龙盛嘉园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按照“信托制”的服务模式,采取“跨村联建党组织+6个村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的运作机制,在提供物业服务时不收取一分钱酬金,用于小区开支的项目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去干什么事,全部亮在明处,让利于民的同时,提高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