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健康听力”是第22次全国爱耳日的宣传主题。对于成年人来说,听力下降或听力障碍比较容易发现。但对于儿童来说,出现听力障碍常常被家长忽视。比如孩子反应迟钝,常被认为是智力问题;说话不清楚,以为是舌系带短、发音器官出了问题;注意力不太集中、答非所问,认为是多动症在作祟。在爱耳日来临之际,我们选录了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耳鼻喉一科李东梅医生的一篇手记,但愿能带给家长一些启示。
假期的门诊格外繁忙,紧张一天的门诊快要结束的时候,匆匆赶来的一对父母引起了我的注意。需要就诊的是2个6岁的小女孩,怯怯的眼神露出羞涩、不自信的光芒,女孩父母说女孩从小发音不清楚,要求检查一下舌头和声带情况。与小女孩交流并进行简单查体后,发现并不像孩子父母想的那么简单,问题并没有出在舌头和声带上,而是听力可能存在问题。女孩的父母并不相信,在我详细解释后仍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情愿地带孩子做了双耳的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结果正如我判断的那样,女孩双耳听阈是65dBHL,属于双侧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其实,儿童听力障碍在听力损失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并不低。但是儿童听力障碍常常被忽视,究其原因,除了患儿自身表达能力尚欠佳外,主要还是父母和周围其他监护人的忽视,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只有老人照顾的情况下,孩子的听力问题更容易被忽视。
在我们医院耳鼻喉门诊上,前来就诊的先天性听障患儿,很多是学龄期儿童,已经错过了言语发育的关键期。这些孩子前来就诊的原因,多是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父母才开始重视。
除了先天性听力障碍,也有很多后天性的听力损失的患儿,总结了我院门诊情况,主要原因:一是耵聍栓塞堵塞双侧外耳道。这是相对最容易处理的情况,一般耵聍取出后听力即可恢复,当然有些患儿双侧耵聍较硬、栓塞较紧,需要碳酸氢钠软化后再行取出。二是分泌性中耳炎。这是目前门诊最常见的后天性儿童听力损失原因。儿童由于咽鼓管特点,在罹患鼻窦炎、鼻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后,咽鼓管常受到堵塞,引起鼓室内形成负压进而导致积液渗出,即分泌性中耳炎。一般解除病因后,听力也很快得到恢复。三是外伤或炎症导致的鼓膜穿孔。儿童常好奇心较强并擅长模仿,经常出现自己用棉棒、掏耳勺将鼓膜损伤至穿孔的情况,一般预防感染后鼓膜会很快愈合。四是外耳道异物。也常常是因为儿童好奇心过重,将小玩具放置入外耳道,需尽快取出,以免减少对外耳道及鼓膜的伤害。
第22次全国爱耳日主题是人人享有健康听力。与成人、老年人不同,儿童的听力情况需要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细心观察,当新生儿时期听力筛查未通过时,应遵医嘱复查,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从而错过孩子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及儿童时期,如果出现对声音反应慢、频繁挠耳、看电视需调大音量、吐字不清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听力情况。上文中的小女孩,在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后,我建议家长尽快给孩子佩戴助听器,并转到我院言语康复中心进行言语康复指导。几个月后,小女孩再次来到门诊,吐字发音明显得到了较大改善,也变得开朗、自信了很多。相信这是每个儿童耳鼻喉科医师最愿意看到的结局。
人人享有健康听力,每个儿童也都享有健康听力,需要家长、医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