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凝聚司法行政正能量,“济南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开展“致敬榜样”专栏,对先进干警和法律工作者事迹进行展播。希望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在学习榜样中践行初心、忠诚履职,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攻坚能力和创新水平,努力开创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在济阳区仁风镇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遇到法律难题和矛盾纠纷,找小司,准没错”。百姓口中的“小司”,是济阳区仁风司法所工作人员司志军。该同志自2018年到仁风司法所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发扬“三牛”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成为了群众最信任的“贴心人”。2020年,司志军荣获“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抗疫出彩好干部”。
一、不畏艰辛,勇担重责,勇做平凡岗位上的“老黄牛”
提到到司法所工作之初最怕什么,司志军说,“最怕群众不知道咱司法所是干啥的”。到仁风司法所工作的第二天,镇上发生一起医疗事故纠纷,司志军主动申请到村里做调解。可是刚到调解点,就遇到了双方当事人的不认可,当事人一句“司法所是干啥的啊,有啥能力给我们做调解”?怀疑的眼神,冰冷的语气,让司志军猝不及防。他稍作镇定,开始从司法所的职能说起:“咱司法所负责群众的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还有社区矫正工作……,您放心,调解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是专业的,这事我要是解决不了,我主动辞职。”在当事人将信将疑的态度中,司志军最终将纠纷化解。问题化解后,他开始反思,想要获得群众的认可,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打开司法所的工作局面。
从那天起,司志军转变思路,从“等群众找上门”变成“主动登群众门”。三年来,司志军走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宣传法律、定纷止争、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他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解答群众疑惑、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成为群众身边的“法律随身听”,把司法所从群众眼中的“小透明”变成了“香饽饽”。
二、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甘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党有指令,万死不辞;人民召唤,生死无惧”。这是司志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司志军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意义。
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司志军不顾妻儿,毅然冲到基层一线,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主动认领了辖区内的一个村庄,协助村庄防控疫情。村内防控物资紧缺,司志军带头捐款捐物,在防控物资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想办法购置50斤消毒液。同时,他还带动社区矫正对象捐赠口罩、消毒液等。村内消杀,司志军扛起50斤重的喷雾器一走就是几里地,脚上磨出血泡,他没有叫一声苦;连续下村值班13天,他没有说一句累。在高强度工作下,他患上了带状疱疹,每晚刺骨的疼痛让他难以入睡。身边的同事劝他歇一歇,他却说:“现在是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一丁点松懈就可能导致村里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我不能停下来,这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
三、健全“三合一”联调机制,治“病”拔根、防患未然
“俯首巧化百家事,无私无畏写春秋”。这是司志军同志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生动写照。他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当好群众的“解忧者”,践行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司法卫士情怀。
2020年5月,仁风镇某村群众反映:2010年村委会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反租24户群众土地用于发展大棚,在合同未到期的情况下,又将土地转包给其他7户村民,承包期限超出原合同。原24个承包户情绪激动,多次集体找到村委会要求返还土地并支付拖欠的五年土地承包费,甚至联合到镇政府上访。由于涉案人数众多、情况复杂、冲突比较激烈,为摸清实情,司志军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多次下村走访,倾心聆听三方意见,找准突破口,并主动联合信访办、管区书记、法律顾问召开了紧急纠纷处置研讨会,明确调解方向,最终纠纷由最开始的水火不容、剑拔弩张变为销兵洗甲、握手言和。近年来,经司志军调处的复杂、疑难纠纷近百件,用实践铸就了新时期人民调解的典范。
作为一名普通的司法行政人,司志军始终秉承司法行政为民的理念,践行新时代“三牛”精神,把群众当亲人,把工作当生活,使每项工作都有结果、有落实、有回音。他将青春奉献给基层,展现出了新时代司法行政人的良好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