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讯 你一定熟悉水墨画,亦对中国风有所了解,但你知道那融汇了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非遗之美——掐丝珐琅画吗?
在槐荫区段家庄村,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中,郑书柱和怀心庆在村委会提供的珐琅彩工作室内,继续传承着多彩非遗掐丝珐琅画。“年轻的时候我们一块成立了专门做掐丝珐琅画的厂子,作品遍布上海、浙江、河南、西藏等各地。给别人看,有时候他们还不相信,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我们完成的。”郑书柱说。
踏入工作室,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掐丝珐琅画映入眼帘。细腻的金丝勾勒出千姿百态,斑斓的珐琅交织出如诗如画的绚丽景致。大家一同沉浸在这唯美的艺术世界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瑰宝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掐丝珐琅画是一道传统工艺美术品,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彩沙等原料点蓝着色,纯手工精制而成。它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距今有六百年历史。是皇宫中盛行的高雅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装饰效果。
在一幅幅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中,郑书柱和怀心庆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一次偶然的机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招收学徒,精美而生动的掐丝珐琅画深深吸引着他们,便激发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们跟随学校老师学习掐丝珐琅的技艺,作品还到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后来,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便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渐渐地,各大院校也找到了他们,学校提供纸稿,而他们则以精湛的技艺进行生产加工,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成立工作室后,平均年收入达80万元,解决了许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的需要,让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在这里,一个月能挣3000块钱还不耽误给老头子做饭,很满足。”刘大姐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开心地说。
在掐丝珐琅画的传承之路上,郑书柱和怀心庆坚持了很久。回首往事,郑书柱感慨地说:“最多的时候有将近50名学徒,那时候挨个儿教他们制作过程,要想做好,怎么也得学个五六年才行。现在我们都70多岁了,但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放弃。”
这对艺术家不仅是槐荫区段家庄村珐琅彩工作室的奠基人,更是一代代传承这一艺术的守护者。“看到现在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越来越感兴趣,心里是真高兴。”怀心庆深情地说道。
定稿、固图、掐丝、点蓝、定形……现场,色彩在工匠们的巧手间舞动。拿到底稿后,先用铜丝掐成各种花纹作为画面轮廓,配以天然的矿物质釉料填充在花纹内,使色彩丰富饱满,将人物、花鸟等鲜活的造型呈现得栩栩如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一直秉承着传承与创新,掐丝珐琅画的图案绘制,不仅要注重传统手工艺的继承,更要勇于探索现代元素的融入,创造出一系列兼具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作品。”郑书柱说。
指尖“掐”出的非遗之美,在槐荫区段家庄村的珐琅彩工作室持续闪耀着光芒。这是一段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旅程,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艺术的挚爱。掐丝珐琅画,如同一颗流动的明珠,在指尖永续舞动,绽放着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