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更好地展现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城市发展的突出成就,推进济南记忆影像保护工程开发利用,传承古城记忆、弘扬济南故事,为济南强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舜网特推出《“2024”对话“1949”——城市与时代共前进》国庆75周年特别栏目,以衣食住行为切入点,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南城市发展历史性成就,记录历史性变革的精彩缩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道辙痕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时代长河中,纺织业不仅是国家工业发展的缩影,更是人民生活水平与审美追求变迁的生动写照。七十五年来,纺织行业在新中国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编织出一幅幅关于勤劳、智慧、变革与发展的壮丽画卷。
从短缺到富足:纺织业的崛起与民生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纺织业,作为民生之基,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问题,1950年中国人口在全球占比22%,但棉纱年产量(43.7万吨)占比仅为7.8%。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起点,激发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纺织业的无限可能。
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高度重视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大手笔布局纺织工业的未来。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迅速构建起以济南、天津等国棉厂为代表的纺织工业体系。这些工厂不仅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纺织设备,更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品等民生用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有效缓解了人民的穿衣难题,实现了从短缺经济向富足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曾在济南国棉厂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周阿姨,谈起棉纺厂的那段岁月忍不住地感慨:“我们年轻的时候,棉纺厂可是数一数二的好单位,产量高、效益好,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大家伙都铆足了劲儿干活,虽然累点但心里可甜了。平时家里有个什么难事,都不用等你张口,厂子里的工会、车间里的同事就都过来帮忙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些年国棉厂就是我们大家伙共同的家。”
从粗布麻衣到时尚潮流: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变迁
纺织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丰富,更是审美与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从最初的粗布麻衣,到后来的化纤面料,再到如今的环保、智能纺织材料,每一次材质的革新都伴随着人民审美追求的提升。2017年,在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中,棉花占比仅为13.9%,化纤占比达到83.5%,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费比重调整到45.5:27.6:26.9,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结构优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优势全面显现。同时,改革开放也为纺织行业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行业积极顺应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1985年之后,国家逐步放开自营出口,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周期。
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功能性、时尚性、生态性取代物美价廉的朴素要求,成为内需升级新风向,科技、时尚、绿色也成为纺织行业顺应市场需求形势的全新自我定位。服装,这个曾经只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品,如今已成为个性表达、文化认同的象征。
从传统到智能:纺织业的转型升级与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浪潮,中国纺织业再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智能纺织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实现了个性化定制与精准营销,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物联网技术的融入,则让纺织产业链更加透明、高效,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的引领下,济南等城市的纺织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传统轻工企业如元首集团等,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探索着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济南本土纺织行业代表性企业,元首集团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地探索、前进。在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元首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作为发展的核心方向。我们加快研发和应用推进工序智能化建设,优化完善“漂染”“吊挂”等数字化车间,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缕纱,织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的斑斓画卷,也编织了国家工业发展的辉煌篇章。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纺织业的变迁不仅见证了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磅礴力量,更是居民生活品质与审美追求显著提升的鲜明标志。
展望未来,中国纺织业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引领变革,为人民编织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为国家工业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