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讯 7月3日,市政协“‘路’力同心,共享通畅——优化城市道路刨掘管理”月度商量首场调研正式启动。二十余名政协委员、部门负责人、专家与群众代表在烈日中抵达南辛庄西路施工现场,一场聚焦城市道路刨掘管理问题的深度协商就此展开。
“一直在修路,感觉刚修好又开挖,道路一直‘开膛’,不知道在建什么。”“围挡在这里影响出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这是政协委员们收集到的群众对道路开挖的意见反馈。此次商量重点聚焦“为什么挖、挖什么”等问题,围绕城市道路刨掘管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合理高效统筹全市道路施工项目,科学提升道路施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交通、生活环境等负面影响,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协商寻良方:全链条管控堵漏洞
在南辛庄西路济南能源2×66万机组220千伏电力线路送出工程及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机械轰鸣运转,工人们正紧张施工。委员们亲临现场后,更能体会城市建设者的不易。在市民反映的施工扰民和工程定期交付的压力中如何找到平衡点?道路刨掘管理问题如何破题?此次“商量”汇集多方智慧,在全链条管控过程中查缺补漏协商良方。
“商量”过程中,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市马路刨掘与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在听取各部门工作后,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计划统筹是源头关键。
在市政协常委、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刘明翠看来,年度计划制定需更科学。“管线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要严审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考虑道路性质、管线类型、用户需求,避免计划随意调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级调研员许多兵强调规划许可的刚性:“项目立项需严格,两年内未动工需重新申请。我们正提前介入方案审查,压缩审批时间。”
作为与会专家代表,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新兰的发言引起共鸣,她认为,须建立强有力的市级统筹机制。“现在是‘谁先挖谁牵头’,后续工程难协调。应集中做好统筹,提前规划,联合多部门统一调度,争取一次开挖就把各类管线‘一揽子’铺设、修复到位,像‘拉一次拉链就解决所有问题’。”她建议借此轮工程,制定全市推广的标准化管理规程。
市政协委员、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安全总监王建涛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智慧监管为抓手提出五条建议:压实区县属地巡查责任;建立市级“一网通管”平台,整合审批、监管、执法全流程数据;保障地下管线普查经费,确保数据精准动态更新;将施工监理单位纳入信用考核,严惩违规;大力推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次投入,长远受益,根治‘马路拉链’”。
市政协委员、山东建工城市发展公司董事长刘刚同样呼吁运用信息化平台,参考国内其他地市对新建、大修道路设置“禁挖期”,强化源头管控。
共识聚合力:人民城市为人民
此次“商量”特别邀请施工区域附近受直接影响的群众代表现场反馈。王官庄小区居民王殿齐认为开挖期间路面铺设的钢板不利于出行:“晚上骑电动车路过这里容易刹不住车,容易发生事故,也希望施工声音能小点儿晚上听的很明显。”丰润怡邻居小区居民滕军感觉围挡让路更窄了,容易堵车。吉尔南苑居民魏占超则关注施工扬尘如何处理。面对这些诉求,施工单位中建八局相关负责人现场给出回应:将联合交通等多部门加强高峰期通行保障、优化钢板铺设改设到地面下方、严格按照施工时间施工、按照标准落实降尘措施,同时提早向群众公示施工信息早公示,说明施工情况,让大家提前绕行,将市民诉求尽快落实。
“开门修马路”不是一句空话,减少扰民是当务之急。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姜春华强调信息透明的重要性:“项目基本情况、施工措施、便民渠道要广而告之,争取群众理解。”市政协委员、市水务局总经济师张秀玲提出“三个减少”:减少不必要开挖、减少施工延期、减少负面影响,推广规范施工、错峰作业、文明围挡。
在商量中提升质效,在科学统筹、智慧监管、服务民生中改进工作,逐步挖掘道路刨掘管理的最优解。大家一直认为,在调研中挖掘好问题,在交流中商量好对策,在推进中达到好结果,才能最终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