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2月8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在《调查》版刊登了题为《凤凰涅槃——山东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情况调查》的报道,从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优化发展软环境等方面,关注山东牵住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蹚出一条路子来”的生动实践,其中不乏济南市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经验。本报今天对此部分转载,敬请读者关注。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于2018年1月获国务院批复,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东提出“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时间表,成立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刘家义担任组长。重大事项、重点工程、重要环节,均由省委书记、省长带头研究、牵头推动。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山东聚焦“十强”产业,建立“6个1”工作推进体系,即每个产业由1名省领导牵头、1个专班推进、1个规划引领、1个智库支持、1个联盟(或协会)助力、1只以上基金保障。同时提出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以及“放管服”、制度创新、干部人才、交通运输“四大支撑”。在区域布局上,突出“三核引领”,充分发挥济南、青岛和烟台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整整3年时间过去,正是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初见成效”之时。根据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底,试验区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面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路径模式,取得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去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
山东的GDP排名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层次低效益差、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等结构性矛盾。
粗放发展的旧船票,已经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山东经济发展要往哪里走、怎么走?痛定思痛,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蹚出一条路子来。
首先就是淘汰落后动能。山东淘汰落后产能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任务重,二是量很大,三是过程很平稳。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化解呢?“首先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书坚说。
在淘汰落后动能上,济钢集团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仅用33天,安全关停了650万吨钢铁产能、平稳分流2万名职工。济南市发展改革委空天信息产业推进组副处长史晓楠介绍说,山东省和济南市帮助济钢集团研究提出内部退养、转型项目安置、国有企业安置、待岗培训等14条分流安置渠道,最终职工分流安置率达到99.8%,实现了职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新岗位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实施再就业培训,争取省属市属国有企业和社会新项目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筹划启动一批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新项目,提供更多岗位,基本实现了安置渠道对不同群体的全覆盖、安置岗位对人员的全覆盖。对此,张利栋感触颇深。2012年,他进入济钢集团工作,是集团子公司选矿车间的一名技术员。伴随集团产能调整,张利栋选择留在济钢,并与百余名青年骨干人员一起参加集团组织的职业经理人培训课程。如今,张利栋已是新组建的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伴随企业转型,我们自己也实现了转型升级”。
3年来,山东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800多家,去产能钢铁退出1228万吨、煤炭退出2807万吨、电解铝退出562万吨、焦化退出1356万吨,为新动能加快成长腾出了宝贵空间。
提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为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落到实处,山东确定了重点发展壮大的“十强”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5个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5个传统产业。
山东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新动能关键是对规模较大并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动能进行改造,通过技改创新、信息化赋能等手段,促使其生产工艺、设备、产品等走向高端,成为新动能、焕发新活力。
信息化赋能,让传统动能变得更智慧。3年来,山东加速煤矿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冲击地压矿井2019年底前实现智能化开采目标,在全国推广经验。
抓住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机遇,山东着力打造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两大国家级“双跨”平台,目前海尔卡奥斯已覆盖15个行业、12个区域,浪潮云洲为18个省、73个地市提供服务。
提高产业集中度,让传统动能变得更集约。通过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新压旧、上整压散,山东整合了2696万吨地炼产能,布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20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300万吨混二甲苯,重塑竞争新优势。
在国有企业改革上,集约化发展也产生了1+1>2的效果。握拳发力,山东整合6个机场组建山东机场集团,2020年进一步推进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的整合重组。
提升传统动能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技术改造。2020年6月以来,山东工信部门根据不同县域的产业现状和企业需求,组织技改服务商、高等院校和金融机构深入县市区召开技改现场会,促进技改要素供需对接。会后组建县市区级“技改服务群”,及时回应企业的技改、资金、培训等需求,在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不愿改、不会改、不能改”和“融资难”等问题上探出了新路。增 培育壮大新动能
让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发展壮大、新业态层出迭现、新模式蓬勃涌现,是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做大“四新”经济增量,是抢占制高点、塑造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在产业培育上,山东牢牢抓住重大项目的“牛鼻子”,按照“四个一批”(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2020年与“十强”产业相关的省重大项目有321个。
在产业生态上,山东聚焦高端引领,做大做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精准绘制重点产业链发展路线图,实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30个重点产业推进方案,有效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付与春风自在开。在齐鲁大地的创新沃土里,新动能尽情成长,绽放出不拘一格的美丽。
有的从幕后走向台前。济南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以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透明质酸进军健康产业,原料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公司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故宫口红”引爆全网,2020年功能性护肤品的消费终端业务收入已超过原料收入。公司副总经理刘爱华说:“有核心技术作支撑,当前主要是提高对消费终端的敏感度和把握度,增强对不同渠道的快速反应能力。”
有的从单一走向多元。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从深度开发海洋大型褐藻原料起步,通过持续的跨界合作,逐步发展为覆盖功能食品、化妆品、医药、生物肥料、印染等多领域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
有的从研发走向服务。烟台荣昌生物制药公司与烟台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创办烟台业达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中心,为新药研发团队提供从抗体研发试验、临床样品生产、新药申报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全链条服务。
为了更有力地支撑创新驱动,山东将过去由多部门管理的科技创新类资金统筹集中,整合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每年预算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由省科技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如今,山东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已位居全国前列。融 优化发展软环境
新旧动能转换事关山东经济发展全局,做好“去”“提”“增”的文章,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发展软环境的整体提升。3年来,省内出台了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环保等配套政策文件500多项。
“应用,是新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获取应用场景,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济南神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餐饮解决方案已在多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上线。谈及各级政府在应用场景上的支持,公司总经理井焜说,“从上到下鼓励、信任、包容的氛围和环境,助推我们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如膏腴之地,培育新经济滋养壮大。深化“放管服”改革,济南市首创“独任审批师”制度,将多环节的行政审批审查与核准职责合并,由一名具有独任审批资格的工作人员独立完成事项审查、核准、发证环节,开创出极简审批的济南模式,平均审批时限压缩了67%。
为了从更深层次上释放创新型人才活力,2019年7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这家新型研发机构没有行政级别,却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于一体;不受限于某一种机构形式,能够充分享受各种政策红利。研究院实行理事会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提名认定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奖励著作、不唯职位。“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出巨大的磁场效应,把‘最强大脑’和核心技术吸引过来。”山东省科技厅成果与区域处处长王宝立说。
为了更有效地汇聚要素资源,围绕“十强”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山东已建成30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从战略规划、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设计,实现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全要素聚集。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角度看,新旧动能转换正成为山东推动供需良性互动、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必经之路。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齐鲁大地,春意勃兴。 (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