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菏泽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墓葬总体数量更新为198座

2021-04-14 09:29:5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新时报记者薛冬

责任编辑:鞠月芹

实探菏泽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墓葬总体数量更新为198座

  4月13日,考古队员对菏泽市孙大园堌堆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

  “考古重地、闲人免进”。驱车穿过一道封闭的围栏后,新时报记者来到了位于菏泽市吕陵镇孙大园堌堆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拿着手铲、头戴遮阳帽的孙启锐,作为考古队执行领队,他和此处考古遗址,在4月13日一早,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第一。巨大的“热度值”让从事田野考古近10年的他第一次感受到流量的力量,“接了四五拨电话了,一早上起来就把我搞蒙了。”他推了推眼镜,情绪已然恢复了平静。

  “之前有人突破围挡拍了些视频,发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本想作澄清,就联系了媒体做报道,可能是有些集中,热度就突然起来了。”孙启锐说,实际上微博榜中提到的“156座连片汉墓、9座东周墓葬”,目前数据已更新。“墓葬的总体数量已经更新到198座,这其中包括十几座东周墓”。

  “网友的关注,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个好事。”孙启锐直言,考古肯定需要正面宣传,而这拨热度是个绝佳的机会。但他更希望流量的关注下,能让这座遗址未来的保护前景更明朗。

实探菏泽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墓葬总体数量更新为198座

  13日,孙大园堌堆遗址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

  初步判断与葭密古城有关平民墓也有极大价值

  孙大园堌堆遗址是菏泽市吕陵镇魏楼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经过文物部门考古勘探发掘的三处遗址之一。其他两处是侯庄堌堆和侯庄西遗址。

  而它被推上热搜的原因,除了“连片的156座汉墓”外,还与坊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有关。相传吕陵镇是因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和诸吕安葬在此而得名。而孙大园堌堆遗址就在吕陵镇范围内,因此很多人猜测这是吕后墓。此外,因近年来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墓葬颇受关注,而刘贺父亲昌邑王刘髆的封地距吕陵镇也不远,有人大胆猜测,这或许与刘贺父亲有关?

  “当地人也希望考古能有一些重大发现,但我们要尊重事实。”孙启锐说,目前发现了100多座汉墓,但大部分是小型百姓墓葬,与吕后墓、海昏侯刘贺的父亲都没有关系。

  认定为平民墓葬的依据有哪些?孙启锐解释道,这次发现的汉墓以土坑墓和砖椁墓为主,数量较多,分布密集,年代属于两汉时期。其中砖椁墓多设有脚箱,放置了随葬品,以生活用品居多,除了陶器,也有少部分陶俑、骑马俑和人俑。另外还有夫妻合葬的砖室墓,但绝大多数曾遭盗掘。这样看来,从墓葬的规制和陪葬品来看,没有超出平民阶层的产物。

  “汉代是比较兴盛的朝代,平民墓葬应该跟附近人类的活动有关。”他说,昌邑故城址三期考古勘探已经启动,“目前外围的城墙已经探得很清楚了。如果说要把我们这里跟海昏侯、昌邑王联系起来的话,我觉得有些牵强。”

  “不是挖到金银财宝才是重要的。”他向记者强调,这虽然是平民墓,但从考古角度来说,也有极大的价值。考古关注的不仅是贵族,平民生活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作为菏泽地区发掘数量最多的汉代墓葬,对研究鲁西南地区东周至汉代时期的丧葬习俗、社会风貌都有比较重大的价值。

  而根据考古发现,孙启锐更愿意把这处遗迹跟汉代一个叫葭密的古城联系在一起。“从我们所在位置往东约2公里,在汉代有个叫葭密的地方,此前地方文物部门做过调查,发现有夯土的城墙,‘城’的证据比较明确。”最深处已到地下8米北辛文化的发现是重大收获

  4月13日,新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孙大园堌堆遗址位于魏楼水库项目的西南部,形状是南北向的长条,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年代跨度比较大,从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商代、东周一直到汉代。目前我们是配合工程做抢救性发掘。”孙启锐说,这次发掘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只占整个遗址面积的五分之一。

  考古发掘现场约有十几个技术人员,他们带领工人在长度为5米、宽度10米的探方内,工作内容是清理遗迹,对墓葬进行数据测量和文化层标注。根据墓葬出土的陶片、兽骨、贝壳等,结合地层分析,进而推断这些器物、墓葬的年代。“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墓葬的总体数量已经更新到198座,这其中包括十几座东周墓。”孙启锐说。

  而对于人们比较关心的“堌堆遗址”,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在古代,人们在洪水到来时被迫离开旧居,洪水退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在旧址上重建家园。在一次次与洪水的搏斗中,人们掌握了将居住面增高以避免洪水侵袭的方法。千百年来的逐次增高,渐渐形成了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堌堆”。菏泽堌堆文化遗址众多,一直备受考古界的关注。

  堌堆遗址是鲁西南地区黄泛区比较特殊的遗址,特点就是堆积年代长,文化层(有人类活动遗迹)比较厚,例如在这次考古发现中,目前最深的已经到了距离地面8米的位置。孙启锐提到,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这次考古发掘的一大难点,就是地下水,“经常是挖着挖着水位就上来了,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降水位。”

  除数量众多的汉墓外,考古人员还在孙大园堌堆遗址发现了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存,有房址和灰坑两大类,还有少量的北辛文化遗迹,北辛文化的明确发现也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我们出土的文物里有红顶钵、小口双耳罐等器物,形制具有北辛文化的典型特征”。孙启锐表示,从近几年在菏泽新发现的堌堆遗址,如何楼遗址、十里铺北遗址来看,北辛文化在当地分布不在少数。

  特殊之处是位于水库内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址

  突如其来的流量让孙启锐的手机成了“热线”,4月13日一上午,他就接了四五拨电话。而同是考古队员的贾世莉则从前一天晚上就被朋友在微博上疯狂@,“12日晚上10点多,热搜在三十多名,到了13日凌晨就到第一名了。”她告诉记者,热度一高,谣言就更多了。“原来传这是吕后的墓,现在又传是纣王的了。”贾世莉看不下去了,在抖音上还怼过网友,“但没什么用,只希望大家能多点鉴别能力。”

  而对孙启锐而言,流量的热度是其次,他更希望因为大众的关注能对接下来遗址的保护有点作用。

  目前,孙大园堌堆遗址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了。考古的田野工作结束后,后续的保护工作就会提上日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在互联网时代,古代遗迹的保护力度与知名度有种莫名的关联,他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流量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后续我们会对遗址提出一些保护的建议,由当地文物部门,省局、市局以及工程方共同促成这个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希望能做一个比较妥善的方案。”孙启锐说,这个遗址比较特殊,位于水库内,保护的不仅是墓葬,也包括遗址本体,“根据目前讨论的结果,整个遗址将来会做一个整体的固定,当水库蓄水以后,不会因为水淹、水泡造成遗址的垮塌。”

  下午5:30,在接受完好几拨媒体的采访后,孙启锐喊着考古队员们一起“收工”。最近正值菏泽的牡丹花季,而考古队因为当地没有下雨而好久没有放假了,孙启锐打算第二天带队员们去看牡丹,好好放松放松。

  (新时报记者薛冬发自菏泽)

作者:新时报记者薛冬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