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情况如何?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如何?下面这篇采访能给出答案。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新生表示,近年来,山东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制造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制造业总体呈现“大、全、实、智、活”的特点。
●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7个,数量全国第一
“大”,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益上。“十三五”期间,山东全部工业增加值五年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2311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1.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7.2%;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8.43万亿元、利润4283亿元,工业经济规模居全国第3位。
14个县(市)、11个区入围《中国县域工业竞争力地图》百强。青岛海尔、滨州魏桥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83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青岛海尔、青岛啤酒、烟台张裕等9个品牌入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41家企业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
济南信息技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淄博新型功能材料、临沂生物医药等7个优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
●工业门类齐全,46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全”,主要体现在产业门类上。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山东有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山东有526个,是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省份之一。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纱线、机制纸、轮胎、电解铝等46种产品居全国首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东制造业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迅速建立防护物资应急保障机制,组织企业“临战式”生产、“搬家式”援助,圆满完成了保障湖北、驰援全国、支持复工复产任务,全面展现了山东工业体系齐全、支撑有力、反应迅速的优势,为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
“实”,主要体现在动能转换上。2017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重要指示,集全省之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在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方面,“十三五”期间,山东累计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推动落实1936万吨粗钢产能转移计划,转移电解铝产能241.4万吨,退出焦化产能2800万吨,压减合成氨产能147万吨,退出轮胎产能折标胎2200余万条;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生产企业2069家、危化品仓储经营企业168家,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升至34%。
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方面,滚动实施万项技改,推动万企转型,“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个,完成技改投资超过4万亿元,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世界铝谷、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传统产业持续焕发生机。
在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2020年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2017年至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9%、25.7%和34%。
●开通5G基站5.1万个,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
“智”,主要体现在数字赋能上。目前,山东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设区市主城区全覆盖。软件产业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成为北方地区唯一有2座中国软件名城的省份。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为全国第2个示范区,“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用云企业达到22.6万家。
先后培育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49个,带动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山东智能化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六,其中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
●民营经济占比超98%,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前列
“活”,主要体现在创业创新上。2020年,山东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比重超过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6%左右,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康平纳“筒子纱自动染色成套技术设备”、盛瑞传动“8AT自动变速器”、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车四方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试跑成功,潍柴发布全球首款50%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中国重汽重磅发布“黄河”品牌新一代重卡。
亚洲最大智能化豪华客滚船、世界最大的35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蓝1号”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国之重器相继交付使用。
山东已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1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回首发展历程,山东省制造业取得的这些成绩,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增创了新优势、赋予了新动能。”王新生说,面向“十四五”,全省工信系统将塑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更加优良的产业生态,努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数字强省、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把山东打造成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先进制造基地和数字经济增长极。 (本报记者 刘彪)